龙潭金箔,让世界生辉
早前,由于炼金困难、金子珍贵,一般只有皇家才可享受奢侈的“贴金”,而在一种廉价使用黄金的工艺出现后,“金碧辉煌”才得以向民间大面积传播。谁曾料想,这种工艺竟源自南京的龙潭镇。
从金片到金箔
据称,最早的“金箔”诞生在7000多年前,第一片人工“金箔”是埃及人打造的,他们从尼罗河中捞取浊金,与铅、盐、锡等装入密封锅中熔化,析出纯金,锤成扁平状。于是,有专家称,严格意义上讲,这些不应称作“金箔”而应称作“金片”。
而在中国,“金箔”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根据考古发现,河南安阳殷墟以及河北藁城商代中期遗址都有“金箔”出土,在三星堆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商代的“金箔”,其中殷墟出土的金箔厚度仅0.01毫米左右。山东临淄郎家庄一东周墓出土的“金箔”上压印有蟠龙纹,湖南长沙马王堆的汉墓,出土有“金箔”或金粉绘贴的服装……尽管那时0.01毫米的“金箔”已非常薄了,但仍然与现在的手工金箔不可同日而语。
从史书上看,商周至汉代,除了出土文物以外,金箔并没有见于任何文字上的记载,也并未见诸建筑物上,因此可以说,在当时,其一,金箔没有出现大规模生产,其二,还没有出现在建筑物上作为饰物使用。这样的局面在南京龙潭的“打金箔”工艺兴起后才被打破,并使得大规模的使用成为可能,这时真正的“金箔”出现了。
1700年历史
根据专家指点,记者来到据称是中国真正金箔原产地的南京龙潭镇。记者找到了代代相传的打金箔的石墩,历经岁月的洗礼,那深的坑浅的坑似乎在印证着从古流传至今的“打金箔”历史。
一位刘姓老艺人回忆,解放前的龙潭镇,制作金箔全是手工作坊,几乎家家都供养着葛仙翁神像。而流传至今的一个习俗是,每到年初作坊开张,老板会选定一个黄道吉日烧香拜葛仙师。龙潭镇当地一位年过八旬的老者刘老汉也有此说法。他自小就接触金箔,听着上辈人讲《仙家造金箔》的故事。这则故事说:很早以前,葛仙翁和吕洞宾来到龙潭,见供奉的神像没有光泽,知道当地人没有足够的金子为菩萨塑金身,两人遂商定为人间开创一个用金不多也能让神像发金光的饰金术,并约定各为一尊泥像锤造金皮贴裹。其后葛仙翁落了下风,情急之下把石头斜横起来打,不意把自己的黑长袍也裹进了金片里,结果锤打出来的金皮又薄又光,超过了吕洞宾。随后,快速有效并用金节约的“葛仙翁式锤金术”被作为一门手艺,在南京龙潭一带流传了下来,并谓之“打金箔”。
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到真实的历史信息:其一,一个细节是至今能见到的龙潭遗留石墩,一直是倾斜的;其二是葛仙师用黑长衫裹垫打金,经后人改进而被乌金纸包裹取代,其细节与故事表述一致;其三,这当中的关键人物“葛仙翁”,即葛洪,是晋时道教的代表人物,他是距离龙潭不远的句容城北下荫人,也是著名的炼丹术士;其四,金箔的大量出现与六朝时的佛道教盛行有极大的关联,在南朝,人们在使用黄金、朱砂、雄黄等炼丹修道,无意发现了锻打黄金的方法,也极有可能;其五,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众多的庙宇和佛像对金箔的需求,使得南京本土的金箔规模产业化有了先天的条件。
南京市栖霞区文化局专家管秋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他研究的中国众多金箔工艺看,无论是福建的漳州,还是江苏的苏州,金箔业都奉葛仙翁为行业始祖。由此可见,金箔的产生,是从南京流传出去的。
算起来,南京的金箔史有1700年了。
原生态制作
打金箔是一项复杂的工艺,有趣的是在龙潭镇,流传至今的一些打金箔术语令人十分费解。不少老艺人称,从他们小时在祖父辈继承这项手艺以来,就是这种叫法,代代相传,没有更改。比如“倒条”、“下条”、“拍叶”、“做捻子”、“打开子”、“炕坑”、“打了戏”、“装家生”、“出具”及“切金箔”等十多道工序,比如“做捻子”、“打开子”、“炕坑”、“打了戏”、“装家生”、“出具”等一些说法,今人无法理解其含义,但这种龙潭的特定称谓,却一直沿用至今。
“这些原生态的术语虽然是难解之谜,却也是证明打金箔源自龙潭有力的证据之一,因为起源于1700多年前的该项工艺中,最初的工序应是用当时的民间土语表述。”一位金箔专家如是说。即使是流传到外地,这种专用的土语也没有被改变,从中似乎也看出龙潭早期打金箔的影子来。一位老艺人告诉记者,南京最早打金箔在马巷一带,但都是龙潭人。当时有刘、葛、印、李四大家族与打金箔相关,其中刘姓主要打金箔,葛姓负责切金箔,印姓负责制金线,而李姓负责贸易。从中可以看出,这里有工艺上的分工与协作,生产与流通分离,是典型的现代市场经济的模型。因此有经济学家认为,龙潭地区打金箔这种依据市场而进行专业分工的经济形态,是金箔得以较为完整保存的一个要件。
在龙潭镇制作金箔最大的工厂南京金线金箔总厂,记者见到葛义根时,这位中年汉子竟然是龙潭最年轻的手工打箔人,而他的师傅早已年过七旬。在老厂房里,42岁的葛义根与74岁的王品少老艺人面对面围坐在石墩前,给记者演示了古老的“打金箔”。
葛义根单手举七斤半的推锤,王品少双手举着四斤半的护锤,十分熟练地锤打起用乌金纸包裹的金片。10多分钟过去,王品少丝毫没见疲怠之意。“这都是早年锻炼的结果,像我这样的打箔人现在都已年过七十。”王说,他们多年用这种方式锤打,从金片到金箔,每天挥锤二万次以上。这在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上亦有记载:“凡造金箔,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竭力挥推(椎)打成,打金推(椎),短柄,约八斤重……”
如今在龙潭镇,只有完全靠人力进行的“打开子”被机器作业取代,其它工序仍然依赖于手工。不过,作为一门手艺,仍然有像葛义根这样还算年轻的传人。
金线看渊源
南京的金线金箔早就登上了国际舞台,近至中国的天安门、颐和园、北京故宫、少林寺、山东孔庙、布达拉宫、南京栖霞寺、苏州寒山寺,远至莫斯科中国大酒店、泰国皇宫、日本大阪牌楼、扎伊尔总统官邸、圣彼得堡等世界著名建筑物上,闪闪发亮的都是南京金箔。
龙潭至今掌有的金线工艺,似乎印证了管秋惠的研究:中国金箔起源于南京,南京金箔起源于龙潭。龙潭金箔造就了金碧辉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