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金箔金线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既辉煌又濒危,这就是经过千百年传承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的现状。昨天,在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南京市工艺美术协会联合举办的南京金箔锻制技艺高层论坛上,记者发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各种矛盾,都在南京金箔金线技艺上得到了体现,我们从中可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难题应该如何破解。
辉煌:乌金纸秘方全球独一无二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而位于南京龙潭的南京金线金箔总厂是中国产量和出口量最大的金箔生产企业,产品覆盖欧洲、中东和亚洲地区,他们每个月出口达到250万标准张,相当于美国全年的用量,并且销售额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
厂长李宝祥告诉记者,金箔生产仍有大量的工艺流程是机器无法替代的,正是这些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证了南京金箔参与国际竞争时的品质优势和价格优势。尤其是金箔技艺最核心的乌金纸秘方,更是世界独一无二的。锻制金箔时,要用乌金纸包好金片,通过几万次锻打制成15厘米见方、0.12微米厚的金箔。这就要求乌金纸耐冲击、耐高温、薄而不破。可以说,是乌金纸保证了金箔质量,而这一秘方,全世界也只有该厂的两个人掌握。
濒危:真金线技艺面临失传
与金箔相比,该厂的真金线技艺则面临失传的危险。
真金线是将金箔贴在特殊的纸张上,用雨花石或玛瑙石抛光后裁成扁条,再将其捻成圆的金线,总共有12道工序。真金线唯一的销路就是卖给云锦生产企业,用于“夹金织银”工艺,云锦龙袍就是嵌着金丝的。
目前南京金线金箔厂只有十几位老人能制作金线,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也超过了60岁。因为没销路,收入微薄,年轻人没人肯干,但是这项工艺不能断,需要政府出台措施加以保护和扶持。
遗憾:没有一座金箔技艺博物馆
李宝祥最大的遗憾就是全国至今还没有一座金箔技艺博物馆。
“建博物馆不光要陈列作品,还要展示金箔的发展史。对金箔历史的研究,我们做得很不够。前几年北京老山汉墓出土的面具上有金箔,所以我们才知道中国金箔至少有1700年历史,可是其演进过程我们都不清楚。除了明代《天工开物》,我们找不到其它关于金箔的文献资料。”李宝祥说,“金箔工艺到底是欧洲传到中国还是中国传到欧洲,谁也说不清。我跟欧洲人争论过好多次,但是人家能拿出150年前,他们的祖先做金箔的照片,而我却什么证据也拿不出来。”金箔的历史,有太多的谜需要破解,什么时候,我们能建起一座金箔技艺博物馆,我们才算把金箔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到位了。
保护:我省有四大“利好消息”
江苏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心主任李永告诉记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省有四大“利好消息”。
首先是省人大正在审议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立法保护,这在全国还属首创。《条例》预计年内出台。
其次是启动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为国家、省、市、县四级,对未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可以在省一级进行保护,例如金线的保护就有希望在省一级进行。
再次是开始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摸清家底。这项工作面广量大,预计2008年能够完成。
最后是即将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针对省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最具代表性或是仅有的传承人命名为优秀传承人,政府不仅在生活上给予资助,同时也会对技艺传承和发展中所需要的花费(如材料、工具的添置等)给予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