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尧臣:在紫砂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2006-06-30 09:46:00

 


                                     做前人没做过的 做别人不敢做的
                               吕尧臣:在紫砂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没有历代大师的推陈出新,就不会有现在丰富绚丽、品类繁多的紫砂艺术。前辈们把紫砂艺术不断推向新的高峰,我们这一代人,也应该在紫砂发展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对我们来说,不光要继承前辈的精华,更重要的是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和面貌。”甫一坐定,清瘦矍铄的吕尧臣便开宗明义,“任何艺术都贵在创新,否则,跟着别人做,做得再好,一辈子也只是个大师傅。”

  十年创就“吕氏绞泥”

  吕尧臣以“吕氏绞泥”技艺独步壶坛,即把紫、红、黄、绿陶土绞在一起制作紫砂壶,形成变化无常的自然纹理。在他手下,紫砂壶的色彩像云霞一样绚丽多彩,他本人也被誉为“壶艺魔术师”。
  激发吕尧臣尝试绞泥的,是1970年出差到北京。机场大厅作装饰的水曲柳板上,天然的木纹似画非画,有着非凡的艺术想像空间。由此他想到,紫砂矿土被称为“五色土”,紫砂壶上可不可以实现这样流畅自然的纹理呢?回到宜兴,吕尧臣开始实验,但是不同颜色的泥料,烧成速度和收缩率不同,容易导致砂壶产生裂痕,色彩越丰富,难度越大。吕尧臣在泥料调配、烧制火候上下了苦功夫,经历了几十次的失败逐步解决了开裂问题。但对艺术家来说,技术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表现意境,绞出的图案、颜色、对比是否和谐有韵味。经过10年探索,吕尧臣的绞泥技艺达到了心到手到、挥洒自如的境界,他的紫砂壶透露出浓浓的诗情画意,玉屏移山壶尽展桂林山水的柔美,天际壶一派大江东去的豪迈,华径壶上用绞泥制作的雨花石足以乱真,“骗”过了无数观众……一把把精品紫砂壶奠定了“吕氏绞泥”在紫砂历史上的地位。
  2004年,吕尧臣的“小石冷泉”壶在“中国工艺美术精品拍卖会”上,以60万元的“天价”创当代中国紫砂壶个人作品最高纪录。

  以人体入壶,融汇中西

  在吕尧臣看来,壶艺师之间最终比的不是技巧,而是文化。正所谓“功夫在壶外”,琴棋书画、舞台表演等姐妹艺术都要拿来借鉴,才能不断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在50年从艺生涯中,吕尧臣先后创作出近200款紫砂作品,他的作品造型简洁,看上去很安静,但是又很潇洒,就像舞台上的亮相,灵秀得仿佛可以跟人对话。有了文化积累,创作时各种素材便可信手拈来,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灵光突现的产物。例如,他在南京朝天宫的展览上看到一件慈禧太后的补药柜,呈圆锥状,四面都是抽屉,顿时来了灵感,为什么不可以将茶杯做成抽屉,收进茶壶中?半个月后,竹炉茶具问世,壶呈竹节状,上壶下杯,恰似宋人煮茶之竹炉;故宫参观归来,皇帝用的玉玺造型挥之不去,吕尧臣做了一把绞泥御玺壶,龙纹缠绕,尽显王者风范;草原之夜壶,是唱歌时候悟出来的,壶身壶盖都是蒙古包造型,绘出的骏马嘶鸣在绞泥做出的大草原上,天空还有一弯明月,空旷有远韵。
  吕尧臣最大胆的创意是以女人体入壶的“贵妃系列”。西方艺术把人体美当作重要的创作题材,紫砂可不可以表现人体的线条美呢?他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他以人体为造型的第一把贵妃壶一面世,众说纷纭,有人说紫砂本性风雅、质朴,表现人体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但也有人赞贵妃壶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开造型之先河。不管别人怎么说,吕尧臣要做别人没做过的,此后10年,他共做了贵妃出浴壶、爱之欲壶和欲放壶等6件人体系列的紫砂壶,每每展出,无不引起惊叹、关注。吕尧臣向传统的紫砂工艺款型发动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冲击,有人称其为“诺曼底式的登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心态的背叛与冲击。

  通过荧屏普及紫砂文化

  电视剧《紫玉金砂》风靡全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导演胡雪桦就是在吕尧臣的醉陶居里,给中央电视台打电话决定开机的。他聘请吕尧臣做壶艺总监,还要吕尧臣的儿子吕俊杰出演镜空法师,因为既会做壶又会武功的演员可遇不可求。吕尧臣慨然应允,他觉得,一个紫砂艺人不仅要做好茶壶,还要跳出工作室,把弘扬紫砂艺术当作人生的使命。
  吕尧臣为剧组制作了紫玉金砂壶、佛海容天壶、忏悔壶等大部分主题壶,其中尤以阴阳太极壶最为精彩,此壶像一个太极图,一阴一阳,由两把壶合为一体,体现了古代中国朴素的哲学思想,构思之巧,令人叹为观止。壶的精妙,为电视剧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也将紫砂文化普及到了几亿观众中。电视剧播出后,经常有以前不认识的人打电话来询问紫砂壶,很多人正是看了《紫玉金砂》后迷上了紫砂。
  “齐白石80岁还在变法,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吕尧臣说,“艺术没有顶,在我的紫砂生涯中,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