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延续辉煌还需创新

2006-11-07 09:01:00


景泰蓝:延续辉煌还需创新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景泰蓝一度成为出口创汇的大户,当时出口一元人民币的景泰蓝就能换回一美元的外汇。“但现在包括景泰蓝在内的整个民族工艺都在走向衰落。” 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被称为“景泰蓝第一人”的张同禄表示,其衰落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从业人员的减少,掌握传统工艺精髓的大师们正在逐渐离我们而去;另一方面是粗制滥造的工艺品的泛滥所带来的虚假繁荣。张同禄指出,景泰蓝一定要在造型、材料、题材等方面不断创新,走精品路线才有出路。

    景泰蓝享誉海外数百年

    据业内人士介绍,相比于瓷器、铜器的生产,景泰蓝因为多了掐丝这道工序而艺术表现力大增。清乾隆年间,景泰蓝的制作突破了传统器物的局限,甚至开始表现书画艺术,其色彩皴擦点染、人物山水传神之妙,均能表现得活灵活现。景泰蓝不仅是器物,而且宜画、宜文玩、宜屏风等等,既是家居陈设的实用品,又是极富观赏价值的艺术品。再加上景泰蓝绚丽的釉彩和镶嵌的金丝玉石,表现富美堂皇最恰如其分。
    据介绍,景泰蓝也曾有过外销的历史,一是在清代,二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我国艺术品市场近年来井喷一样的高涨,大量海外文物开始回流,这其中就有不少古代景泰蓝精品。

    粗制滥造和后继乏人是景泰蓝衰落的最大问题

     据张同禄介绍,景泰蓝市场目前面临低谷。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原北京工艺美术厂和北京珐琅厂为代表的正宗的景泰蓝生产厂家,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国内景泰蓝市场的发展曾一度出现过热过火的势头,景泰蓝产品基本上都是出口,国内市场很少见到。但此后,市场放开,北京周边及其他地方都开始发展景泰蓝制品的生产,但这些后来者大多只能从事粗工活或某一生产环节,景泰蓝的生产虽然得到了扩大发展,但其优秀的传统技艺和产品的艺术价值却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使得市面上的产品质量和艺术水平急速下降。
    “后继乏人也是景泰蓝衰落的原因之一”。据张同禄介绍,上世纪80年代时还有专门的学校培养景泰蓝技师,现在连这样的学校都没有了;而收入微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也使年轻人不愿再学这门手艺。现在做景泰蓝的技师,年龄都在四五十岁以上了,等再过十几年,这些人做不动了,真正的景泰蓝也就没了。
    除了上述影响景泰蓝发展的外部客观原因外,从景泰蓝工艺本身来说原材料是制约它自身发展的内因。张同禄介绍说,现在制作景泰蓝的原料,无论是颜色还是光泽度,都比明清时期的要逊色很多。那时是为宫廷制作,可以不计成本,所以才有在原材料釉料中添加金银等贵重金属这种昂贵的手法,现在什么都要考虑市场销路,成本太高了根本就没人买;而同时对制作景泰蓝新材料的研究又没有跟上,因此就制约了景泰蓝的发展。

    走精品路线方可延续昔日辉煌

    张同禄表示,景泰蓝一定要在造型、材料、题材等方面不断创新,走精品路线才有出路。在张同禄眼中,保护景泰蓝的关键,并不在于“绝技”的外传。“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创新,一直是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传统。景泰蓝也不应该例外。”中国的景泰蓝从来没有进入真正的西方艺术品市场,这些年出口的产品,海外华侨购买得较多。这就要改变过去几十年来工艺商品的制作模式,真正把民族工艺当作艺术品来对待,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批量生产了,而要创新、做精品。从现在来看,国内的工艺美术产品已经偏离了自身艺术品的属性,成为大众化的工艺商品。而一旦成为商品,过分追求产量和效益,必然会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和艺术品味的降低。如果再这样下去,景泰蓝的生存都成问题,更别说登上大雅之堂了。
    张同禄认为,保护民族工艺,还应该改变中国传统工艺的师徒传承方式,比如说学习西方的艺术工作室的方式,师徒之间更应该是合作人的关系,这样双方的经济利益一旦紧密地结合,就能激发彼此的创作热情———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其中。
    “复活景泰蓝还要有国家的支持”。张同禄表示,同时要到市场里去求生路,不能坐以待毙。张同禄建议国家给传统工艺的发展提供一些较为优惠的政策,比如在税收和房租等方面的适当减免,还有就是资金上的支持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