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31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徒授艺
新华报业网讯 昨天,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命名及拜师带徒仪式在南京举行。31位身怀绝技的老艺人正式被省文化厅和省财政厅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他们接受了31位徒弟的拜师礼,负责将自己的拿手绝活传授给这些年轻的徒弟。这项非遗保护措施在全国还是第一次。
首批31位传承人都是我省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们是各个项目领域内的优秀传承人,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准。如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李开敏、扬州玉雕大师江春源、苏州缂丝织造大师王金山、无锡惠山泥人工艺大师喻湘莲和王南仙、南通蓝印花布大师吴元新、南通板鹞风筝大师郭承毅、扬州剪纸张秀芳、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传人马萌青等。这些传承人将享受到省财政厅提供的1到3万元的资助。今后,他们在享受并发展自己所持有的非遗权利的同时,还将担负起传承后人的责任和义务。在拜师带徒现场,张继青表示:过去自己一直在做传承工作,今天正式举办拜师仪式,责任更明确了。她说:“我要像当年老师教我一样,把自己会的戏一出一出地教给学生。不过也希望新一代昆曲演员能博采众长,多学几位老师的东西。”张继青的徒弟是新版《桃花扇》的女主角单雯,她激动地说:“我一直很崇拜张老师,今天能正式成为张继青的徒弟,太幸运了!”
为非遗传承人带徒叫好
过去,一位拥有绝技的高人,绝不会轻易向外透露自己的秘密,甚至对自己的子女也是传男不传女。可昨天,经过文化主管部门的牵线,31位非遗传承人却收下徒弟,把自己经营多年的绝技传授给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这实在是一大进步,令人击节叫好。 我们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它不能离开传承人而独立存在。31位传承人传承的项目,如海州五大宫调、缂丝、吴歌等,现在会这些技艺的人已寥寥无几,而且都是高龄老艺人。这些技艺已到了即将消逝的边缘。如果不及时让有“活化石”之称的老艺人出来传艺,很可能会出现人亡艺绝、无法挽回的损失。文化主管部门请老艺人收徒传艺,是非常及时的非遗保护举措。
打破了传统的技艺传承方式,这些老艺人们是怎么想的?无锡惠山泥人工艺大师喻湘莲很直爽地说:我家祖辈都是做泥人的。但现在,我的子女们都不学这个,他们有的搞电信,有的搞建筑。既然有别人想学,我当然乐意教。否则,世世代代留下来的东西,丢了太可惜。从喻湘莲的话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大师收徒,已不再是教徒弟谋生之道,而更多地是一种文化价值的传递。
任何一种技艺和艺术,如果不能随着时代演进和发展,必然会缺乏生机与活力。31个年轻徒弟的加入,无疑给我省的非遗保护注入了新鲜的活水。21岁的倪俊拜喻湘莲为师学做泥人。这位无锡本土小伙学的是广告专业,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泥人,今天能拜到大师学习太高兴了。现在世界范围内都掀起了中国文化热。他相信,泥人作为特色鲜明的工艺品,将来完全可以走向市场,自己将在这方面做些尝试。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这些非遗传承人,他们的绝技都是长年累月磨出来的,并非一日之功。现在的年轻人有这个耐心吗?省非遗保护办公室有关人士透露,此次拜师的31位徒弟,大多是因为真正热爱传统文化才投身师傅门下,半途而废的可能性较小。
拜师仪式只是非遗保护的第一步。愿31对师徒教学相长,让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生生不息,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