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绝技怎解“传承无人”之忧

2007-06-18 13:24:00


                                   “非遗”绝技怎解“传承无人”之忧
 
  “我要‘走’了,这门绝技也就完了。”正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上,来自山东的“十不闲”皮影绝技传人范正安不无忧虑地说。
  在一张小小的白色屏幕后面,范正安手舞足蹈,嘴也不闲着,边说边表演,皮影在他手下神气活现,十分热闹,吸引了不少青少年乃至成人观众。然而范正安如是说:“这门技艺学起来很难,现在也很少有人学。”
  无独有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国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仍有“传承无人”之忧。
  聚光灯下,正在穿针引线的无锡精绣大师赵红育身影显得有些孤单。虽然作品精美绝伦,技艺巧夺天工,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锡绣的价值却无法得到体现。在寂寞中坚守的她,无法不为未来感到担忧。“我先后收了20多个弟子,现在都走了。”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中国逐渐引起重视。中国政府去年公布了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决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
  今年6月,文化部公布了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6名,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5大类134个项目。
  然而,“传承无人”的难题仍然有待破解。多年从事民间文艺抢救工作的作家冯骥才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脆弱的,往往是“人死艺亡”。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如果没有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本不会存在。 
  “我只有除夕不演戏。”湖北云梦皮影艺术团团长秦礼刚的经典剧目《武松打虎》在专题展上长演不衰,吸引了不少人观看。由于他自己创作了许多剧目,他在家乡设立的场馆一年到头都有人看戏。
  许多专家指出,对传承人的保护不能一列了之。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杨宏海等人提出,应该在社会地位、经济保障、专业技术资格等方面给予传承人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赞同给予民间传承人必要的经济补贴,但他提醒政府不能越俎代庖取代传承人,因为这样不但会影响到传承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民间性与真实性,使民俗变成“官俗”。
  一些专家指出,让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市场、在市场中壮大,才是关键。应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易提供税收优惠甚至是免除政策,为文化基因的流传创造条件。
  “要是能在北京办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将这些宝贝集中起来进行展示和表演就好了。”一位专家说,文化基因的保存必须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