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城南老街区重建出点子

2007-06-26 13:50:00

 

专家为城南老街区重建出点子

 

 

新华报业网讯  秦淮区的牛市、颜料坊去年6月拆迁了。当年很“牛”的“名品一条街”有幸保留了牛市64号和云章公所两处遗迹。在这块有8公顷的土地上,如何建设文化街区?秦淮区近日召开的“老城南传统商业、手工业行业文化讨论会”上,专家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设想。

 

  老店新开保留老地名

 

  当年牛市有驰名的古子敬香粉、汪天然包头、吴玉峰 膏药 、耿氏香糕、仲氏 纸扇 和伍少西毡货等商品,因此考虑到牛市的商业特点,民俗专家陶思炎提出要恢复传统店铺,由此可以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同时要尽可能地恢复古街古巷,哪怕是形式上,保留南京市民已经接受的街名巷名,以增加历史的厚重感,“无论如何也比后人凭空编的要好。”

 

  让拆迁老住户搬回来

 

  南艺教授徐艺乙则认为,推平之后,在平地上改造不必太拘泥,不妨考虑把这块地建成适合南京人居住的地方,同时又十分文化,那就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精致生活了。它不应该是一片白天很热闹的“表演”地带,而到了晚上却成了冷清的“空城”。因此在增加文化含量进行布局时,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

  虽然有专家力主让因拆迁搬出街区的老住户搬回来住,但也有反对意见认为“不现实”。原因很简单:能住进这样的文化街区可能是不少南京人的梦想,可是到时候复建的商铺、小型博物馆云集的牛市、颜料坊和黑簪巷的房价一定不菲,估计普通老百姓是住不起的。

 

  建博物馆展示民俗

 

  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长马达还是惯于从工艺美术的角度关注问题。他说,上海人利用石库门弄堂文化积淀打造新天地,成功地打出休闲文化的牌,南京不妨利用民俗,挖掘南京人边享用边传承的生活文化。在展现民俗方面,江苏二十四大类工艺美术基本都有非常丰富的东西。但是除了遥远的爱涛艺术中心,江苏工艺美术竟然没有博物馆。陶思炎也提出,博物馆对一个城市来讲怎么也不嫌多,对在牛市曾经十分红火的富有特色的各行各业可以通过博物馆进行小型化、专门化地展示。

 

  “移植”当年清真小吃

 

  南京大学教授伍贻业语出惊人:“我家在南京有600年的历史了。”原来他竟是当年的毡货大王伍少西的后代。他强调“市文化”光是卖东西的,而“坊文化”则是重要的影响人的旧迹,恢复了坊文化能让大家看看古代人是怎么过日子的。印刷、白局、织造等遗迹恢复起来很困难,大多还只能通过移植。

作为回民,伍贻业对回民精致的饮食文化很怀念,因为现在能大快朵颐的清真饭店并不多,小吃除了锅贴还真数不上来,移植正宗的清真小吃估计也是不少老南京食客的愿望。

耿氏香糕、仲氏 和伍少西毡货等商品,因此考虑到牛市的商业特点,民俗专家陶思炎提出要恢复传统店铺,由此可以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同时要尽可能地恢复古街古巷,哪怕是形式上,保留南京市民已经接受的街名巷名,以增加历史的厚重感,“无论如何也比后人凭空编的要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