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要联手不要争抢

2007-09-25 10:52:00


长三角公共文化论坛提出:

申遗,要联手不要争抢

    由江浙沪三地文化主管部门联合主办的长三角公共文化论坛22日至23日在浙江杭州举行。围绕“非遗保护与和谐文化”这一主题,结合行进中的非遗保护现状,专家学者们提出,未来非遗保护要有新思路。

    申遗,要联手合作,

    不要打争夺战

  这几年,申遗热一直在全国各地持续。伴随着申遗热,很多地方争抢同一个非遗项目,而且互不相让。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勤建在论坛上提出:没有必要争得你死我活。对于地处同一文化生态圈的长三角来说,完全可以建立起协调机制,共同调查,共同申报,共同保护,共同发展。比如,有关白蛇传的故事,镇江自古就有,苏州也有,杭州、宁波也有不少传说。其实,多年前我在上海搞过调查,朱家角那儿也流传着这个传说。梁祝传说也面临同样的情况,浙江宁波、上虞,江苏宜兴,好几个省市都流传着这个故事。如果大家申报时争来抢去,那矛盾就很大。合作申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长三角区域内不少非遗具有共同的传播区域、明晰的传承脉络,甚至极为相似的内容与形态,为联合申报创造了条件。因而此次论坛通过了《杭州倡议》,16城市提倡加大区域内非遗的共同研究,促进区域内非遗的保护、开发与共享。

  保护,不能光靠政府,

    还要调动民间力量

  此次论坛上,大家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非遗保护缺钱缺人。为此,上海社科院的蔡丰明认为:非遗保护,不能只依靠政府的力量,还要调动民间力量。他说,全国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是518项,国家财政已拨出8000万元作为专项保护资金。这些资金既要整理资料,又要补贴传承人,本来就不多。今年底,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又将公布,到那时可能会增加到1000多项。如果仅仅依靠财政拨款,资金紧张的矛盾可能更加突出。长三角地区非遗资源丰富,在全国占了很大比例。首批评出的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浙江数量第一,江苏数量第二,需要保护的非遗项目数量很大。其实,在长三角这样一个民营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完全可以鼓励民资参与到非遗保护这项工程中来。
  
    传承,要古老的记忆,

    也要时尚的元素

  在专业圈内,关于非遗的保护与创新一直存在分歧。但此次论坛上,专家们的意见趋向一致,那就是:分类对待。对那些确实远离现代生活,再无市场生存能力的项目,由政府保护,在博物馆里养起来,留住我们民族的文化记忆。而对那些仍有市场需求的项目,应提倡传承创新,加入时尚元素,让古老的传统项目焕出新的光彩。江苏工艺美术总公司研究员马达说:市场是非遗传承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就拿风筝来说,我们这边做的风筝,还是像古代一样,只能放,不能携带。而韩国艺人做的风筝,与传统的并不完全相同,纸面上画的是韩国画,不仅能放,而且可以折叠,骨架做成了漂亮的现代造型,这个作品被8个国际评委全票通过,评为世界最佳手工艺奖。这说明,在世界范围内,对于非遗保护,都讲究传承创新,不能一概地以一成不变、静止的方式来保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