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云锦皇服复制成功

2007-12-24 09:33:00


明代云锦皇服复制成功
 

  昨天,明代万历皇帝的“礼服”和“衬衫”在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成功并与媒体见面。这两件衣服宽袍大袖,纹饰考究,一派雍容华贵,其复制过程破解了云锦妆花工艺,所用金线为历次复制最细,丝线密度为平常龙袍的5倍,创造了云锦工艺破解的诸多之最。
  
    明代耗时13年,如今3年完成

  “礼服”的学名是“红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朱元璋规定:“正旦、冬至、圣节(皇帝生日)、祭社稷、先农、册封等大典穿衮服”;“衬衫”的学名是“红八宝四合支纹交领中单”(“”音、意同“绸”),中单穿在外衣和内衣之间。这两件衣服之所以底色都为红色,是因为明朝以火德王天下,色彩崇尚赤色。
  据南京云锦研究所总工办主任张洪宝介绍,衮服通袖长2.4米,高1.36米,以红、黄、蓝、绿、白为主,对比强烈,鲜艳明快,共有卍字279个,寿字256个、字符均为金线织成,还有蝙蝠301个、如意纹271个,寓意“福寿万代”,前襟、肩膀和后背有12个团龙,龙身均为翠绿色,由孔雀翠羽织成,整件衮服图案丰富,华丽夺目。
  中单无袖,衬里为绢。里与面之间絮薄丝绵一层,可看作皇帝的“保暖衬衫”。中单的纹样运用象征“物华天宝”的八宝纹,章饰以如意云纹,每4排一个循环,共同组成如意云八宝纹图案。
  这两件皇服原件都出自北京定陵万历皇帝的棺椁中,从上世纪70年代起,南京云锦研究所与定陵博物馆合作,已成功复制了40余件定陵的云锦衣物,此次复制完成的两件皇服已于昨晚运往北京。根据衮服小襟上绣字及绢书标签题字,可看出这件衮服从织造到收入内库的时间为13年,而此次复制这两件衣服只用了3年。据南京云锦研究所副所长张玉英介绍,这主要是因为画图、临摹、放大、配色、制花本、染色和织造等工序套着做,而且几乎是24小时不停机,才在3年内完成了复制工作。

  金线长达8公里,仅重1斤多

  据史料记载,明朝对衮服的织造十分重视,织造前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再由礼部题请,遣大臣祭告,方可开工,设计壮伟,工艺精良,对复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云锦所技术设计部主任杨玉柱告诉记者,他们去定陵博物馆看原件时,发现叠好的出土衮服已严重风化,呈咖啡色,手一碰便掉下一摊粉末,更麻烦的是,12条团龙中只能看到3条。为还原衮服原来的样式,他们查找了大量资料并研读考古报告,经过6次专家论证才破解了纹饰和颜色之谜。
  此次复制还解决了一些特殊材料的制作工艺,主要是成色98%捻金线和孔雀翠羽的运用。成品捻金线直径仅0.1毫米(常规用捻金线直径在0.16毫米以上),且大面积使用。衮服用捻金线长达8168米,然而其重量却仅为628克,令人叹为观止。孔雀翠羽线的长度达400米,仅重160克,最好的1根羽翎也只选了110根绒羽,捻出2.75米。另外,这件衮服的密度达到了每厘米100根丝线,是正常云锦密度的5倍,这使得衮服更加光滑、结实。这三项工艺都创了云锦复制工艺的新纪录。

  破解云锦妆花工艺

  中单的纹饰和底色一样,都是中国红,只有指甲盖大小,这使它显得素雅,而且并不鲜亮,但是通过复制这件中单,已经失传的云锦妆花工艺却由此而破解。
  云锦所技术总监周双喜说,此前他们运用最多的是缎质底料,这是首次在绸底料上织造。缎地云锦在织造时,每次提起约1/5的经线,织入纬线,称作“五枚缎”。而绸质云锦的织造却不适用这种工艺,经过查阅资料和反复试验,改进织造机,他们发现织造时每次要提起约1/3的经线,并且织斜纹,称作“三枚斜纹”,在此基础上,只要加入妆花工艺,便可织出妆花绸,是明代又一著名云锦品种。至此,绫罗绸缎底的云锦工艺都已破解。绸面料的色泽没缎地织物光滑鲜亮,但比较纯厚、沉静,质地显得更有肌理感,算得上是云锦中的“斜纹牛仔布”。

  植物染料染出皇家气派

  云锦的颜色华贵、庄重,体现出一种皇家气派,那它们是如何染成的呢?研究云锦染色20多年的云锦所质检部主任王继胜告诉记者,所有的颜色都取自植物。
  他解释说,这两件皇服的底色为红色,这种颜色取自苏枋,将苏枋的树根煮上三四遍,兑进明矾水、绿矾水或胆矾水等,对丝线或布料进行染色,称为“媒染法”。明黄色取自栀子的果实,靛蓝是将马兰或板蓝的叶子发酵而得,有了这三原色,其他颜色就好配制了。偶尔也会用到其他植物,例如咖啡色或黑色可以由石榴汁染成。云锦染色时,有的是将丝线染色后织造,有的是织造成布匹后再染色,根据纹饰需要而定,在1860年以前,中国的衣物染色都用植物原料,安全环保,对人体无害。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