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有关项目评审的我省专家提醒各地——
非遗申报不能变成数字攀比
1月29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公示,立即成了各地关注的一个热点,新闻媒体也做了不少报道。参与此次国家级非遗项目评审的世遗专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徐艺乙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地方都宣称本地有多个项目进入国家级序列,在全国名列前茅。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倾向,一些地方申报国家级非遗,落脚点不是做好非遗保护,而是对非遗数量更为关注。
申报非遗攀比意义不大
国家级非遗是指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国共有2540个项目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徐艺乙透露,各省申报的项目能否入选国家级名录,主要依据是它的价值、生存状态和保护状况。一些地方为了能多上几个项目,千方百计想与专家拉关系,对专家“围追堵击”。说实话,一个地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多,并不完全代表此地非遗保护工作做得好,因为非遗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资源,它主要与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关系密切。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民创造力强,因而非遗资源特别丰富,但眼下进入省级非遗名录的也不过只有3842项,所以当务之急不是“冲刺”、争数字大小,而是要切切实实加紧对那些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的保护。
国家级非遗不宜称“国宝”
一些新闻媒体在报道中,把国家级非遗项目称为“国宝”,徐艺乙指出,这不太合适。他说,在文化领域,“国宝”是有严格定义的,指的是国家一级文物只有唯一的一件。当然,中国的大熊猫也是国宝,但对于像传统民俗、传统老工艺等无形的非遗项目,称为“国宝”不太妥当。这也反映了在目前有关非遗的新闻报道中,不够严谨,随意性大。
保护不力将吃黄牌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6年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2007年6月文化部命名了第一批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二批542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已经文化部批准。目前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64项新入选推荐项目正在向社会公示。徐艺乙提醒说,各地入选国家级名录的非遗项目并非高枕无忧。今年我国在逐步完善国家级和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的同时,将启动非遗警示机制,建立相应的督查制度。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如果保护不到位,或只开发不保护,将有可能吃黄牌,遭遇降级甚至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