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无人—— 非遗保护最大的困扰
受文化部委托,昨天,省文化厅在南京举行隆重颁证仪式,向我省37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代表颁发证书、证章。“是荣誉更是责任”,手捧红色证书,来自全省各地身怀绝技的传承人既感到欣慰,同时忧心地谈到如今非遗传承面临的困难和困惑。
坚守一生,方入佳境
“说噱弹唱演,理味趣细奇,这都是评弹的经络,一定要传下去!”谈起“非遗传承”,苏州市评弹团团长金丽生的语气顿时高亢了起来,“要是这些表演艺术失传了,评弹也就失去魅力了。”今年65岁的金丽生,和评弹结缘已有近40年了。回忆起当年20岁就一个人四处跑码头的岁月,老人很是感慨。他说,那时学戏不容易啊,连剧本都没有!那些长篇书目,最短的都要说半个月,长的能说半年。先生很少有空教,基本都是靠自己现场听,回来再慢慢整理。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金丽生深感重任在肩。最近,他贡献出了珍藏多年的“师门绝技”——《杨乃武与小白菜》的评弹剧本。当年,金丽生的师爷李文彬为了写书,花了10年时间,跑遍了浙江20多个衙门。今年下半年,该书就将出版。“还真有些舍不得,但想到这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评弹,我觉得值。”
和金丽生钟情于评弹一样,蓝印花布则是吴元新一生的情结。从小看着父母纺纱织布长大的他,17岁就开始印染雕板工作。上世纪70年代后,“的确凉”等化纤布进入中国,蓝印花布开始退出生活。
吴元新说:“那时我的同龄人,都进了尼龙丝厂或电机厂,他们都看不起我,觉得蓝印花布都被淘汰了,是落后的东西。”尽管这样,他仍然不舍得丢下蓝印花布,不仅去中央美院进修了美术,还到处留心收集蓝印花布纹样。1996年,吴元新在南通建起了蓝印花布艺术馆,现在每年有2万多人参观。
谈到传承人的责任,吴元新真诚地说,如今不大可能重现当初蓝印花布“衣被天下”的盛景,但要争取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更多的人使用它。
无徒可传,徒唤奈何
“我倒是愿意教,可惜想学的人太少了。”海州五大宫调传承人刘长兰感叹,“这几年,我收了四五个徒弟,其中两个年纪比我还大,他们年轻时就爱听五大宫调,现在老了,想来系统地学学。”
刘长兰的小孙女已经会拉胡琴了,按理说,下一步就该学唱了。但刘长兰的小儿子却不让她再学了,理由是“怕耽误了孩子的学习。”说到此,刘长兰满脸遗憾。海州五大宫调历史悠久,是古老的“诸宫调”宝贵的遗存,但与现实生活脱离过远,或许是其乏人喝彩的一大原因。
现在的人干什么都讲究“提速”,但在采访“非遗传承人”的过程中,他们说的更多的则是“慢”。“干我们这行,讲究的就是慢功出细活。”扬州漆器传承人张宇说,“像我们搞创作设计的,就是要慢慢思考,不行就推翻重来,不磨个几遍,怎么出精品!”金丽生也说:“一个评弹演员要成名,10年都不够。”
“没有‘钱’途,也是造成‘传承无人’的一大原因。”金丽生一语道破,他说:“我以前收的11个徒弟,坚持到现在的,只有两三个了。没别的,就是干这行不挣钱。”
为了更好地传承评弹,金丽生最近想把以前一个很有天赋的徒弟从电视台要回来。不过,人家现在已经是年薪20多万的主持人了,即使愿意回来,待遇问题也很难解决。“我们团里的名角,一年收入都不到10万。”金丽生说。对此,南通板鹞风筝传承人郭承毅深有感触,他说:“我儿子小时候跟我学过,也会做。但现在大学毕业了,还是决定不干这个了。”孩子的话说得很直接:“如果我做这个,肯定生存不了。在我们那,专职做哨口的,收入也就相当于一个瓦匠或木匠的收入。”
吴元新告诉记者,这两年,虽然也有一些高校的博士生来做研究,但他们都是一做完论文就跟蓝印花布拜拜了,很少有人立志终生从事这项事业。
一些客观原因,也在阻碍着“传承”的进程。有些地方,传承的经费到现在还没有落实,让“传承计划”只能悬在半空中。有的年轻艺人不够敬业,对艺术的追求不能和老艺人相比,让“传承人”很失望。“再不传,就来不及了。很多评弹老艺人都去世了,连录像都没有留下,太可惜了!”金丽生遗憾地说。
创新有路,时代助阵
有人认为,非遗项目都是农耕文明产物,在工业化时代,它们必然走向衰亡。然而,吴元新却在政府的支持下,凭着自己的努力走出一条新路。“如果单纯依赖政府养着,非遗就会变成死的东西,不能做到活态传承。”吴元新创办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不仅收藏了1万多件明清以来的蓝印花布纹样与制品,而且创新设计了1000多种现代生活用品。“蓝印花布有文化内涵,符合现代人的个性化追求,其实还是很受欢迎的。”吴元新兴建了一个传承基地,里面有20多个工作人员,包括刻板、刮浆、染色等多种工序。吴元新用市场销售的钱,收集更多的蓝印花布制品,同时又从传统中得到灵感,设计更好的产品投向市场,形成了收藏、研究、传承、设计的良性循环。文化部称其为非遗保护“南通模式”。
“不奇怪,我们非遗传承碰上了好时代。”吴元新说,自己做蓝印花布已经30年,多年来一直默默无闻,工作地点就在公园一个偏僻的角落,因为市中心房租太贵了,根本租不起。但现在,市政府在市中心把房子租下来,然后很便宜地转给吴元新使用。现在,吴元新每年有很多时间到高校给大学生上课,这也是他传承蓝印花布的途径之一。
“非遗与现代人生活有距离,就要想办法让它与生活发生联系。”64岁的南通板鹞风筝传承人郭承毅,从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退休后,仍然执著于哨口风筝制作。这两年,他与一家私人博物馆合作,把风筝做成折叠式旅游纪念品,卖得还不错。同时他们把放风筝与现代庆典结合起来,如房地产商楼盘开盘,就让孩子们放上几百只风筝,场面非常壮观。不少房产商都主动找上门来要求合作,这样促进了哨口风筝的销售。现在有的孩子也愿意学做哨口风筝了。“照这个发展趋势,我们的哨口风筝不仅不会失传,还会一年比一年好。”郭承毅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