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美术如何接续“香火”
苏绣等得到传承保护并形成产业链给人启迪
我省新一批工艺美术大师、工艺美术名人近日在宁喜获表彰。在全国评出的365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江苏就占有47席,居各省区第一位。然而风光背后也有尴尬:江苏至今仍有近一半的民间工艺种类后继无人和后继乏人。
在无锡,享誉海内外的惠山手捏泥人、锡绣,即使在政府积极的保护措施下,生存状况仍不容乐观。无锡锡绣工艺大师赵红育说:“研制、生产单位人才大量流失,工艺师年龄老化,传统技艺得不到系统保护,导致了技术传承后继乏人。手工技艺不像基础学科有章可循,它必须以人为载体、以言传身教的独特方式传承。”
工业化时代的成批复制,也使民间工艺品的艺术价值难以得到体现。无锡泥塑大师曹燕波说,民间工艺多数工序繁杂,多以手工制作为主,价格也就偏贵,大概是同类机器制品的10倍以上。而有些工艺美术制品厂家,往往是购买民间艺术家作品后,稍作改动就大批量克隆,挤压了手工制品的市场。例如,现在的一些旅游风景区,真正的手捏泥人几乎绝迹,传统手工作坊逐渐被模具加工所替代,质地粗糙、千人一面的泥人到处都是。这些缺乏艺术价值和纯朴民间情趣的东西,有谁会感兴趣呢?
此外,表现民间工艺的主要载体也面临着资源危机。另一位泥塑大师陈钢则说:“拿制作惠山泥人来说,它对泥土就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如光泽度高、可塑性强、质地细腻、有韧性和糯性,阴干后也不会开裂。只有这样的惠山泥才能制作出上好的无锡手捏泥人。但现在能符合上述要求的惠山泥却越来越少了。”他呼吁建立资源保护机制,为惠山泥人提供“口粮”,如果有可能也建立原产地保护制度,加强品牌管理,让具有水准的泥人“卖得出好银钿”。
无锡紫砂名家、省工艺美术大师季益顺说:“在江苏的民间工艺中,苏绣、紫砂、玉雕、漆器传承保护得很不错,形成了研发、加工、销售、旅游等一连串的产业链,通过发展品牌和代理商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些原汁原味的正品日益受到市场的追捧,在海外市场也声名远播,常盛不衰。像宜兴紫砂陶瓷产品就非常畅销,当地人开设的陶艺吧也在现代都市人群中有一定的普及,不少人都乐意来亲身感受一下制陶的乐趣,放松身心。这对其他门类的工艺美术应该有所启迪。”
中国刺绣之乡苏州镇湖,从过去的“家庭式作坊”发展为当地支柱产业,去年一年销售达5.8个亿。镇湖2万人,绣娘就有8000个,还有3000名负责装裱、营销、运输等产业链人群。在壮大刺绣产业中,除了建设绣品一条街、刺绣艺术展示中心等硬件设施,还举办技能培训,组织绣娘参加展览,与高校联合开办大专班等软件建设,使产业不断壮大,为当地老百姓致富开辟了新门路。今年,该镇还要成立刺绣合作组织,让绣娘成为股民、股东,使民间工艺这个富民产业不断壮大,并通过引进摄影、文化等产业,弥补苏绣在现代创作上的不足,将产业链越拉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