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缺十万专业人才
中国首届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研讨会近日在重庆举行。作为大会发起人之一的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徐艺乙告诉记者,据粗略统计,目前我国非遗保护专业人才缺口达10万。会上,一批文化遗产方面的知名学者呼吁高校应更多地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既要加强非遗基础研究,更要为非遗保护培养急需人才。
近几年,我国非遗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个由国家、省、市分级保护的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但在这股“遗产热”中,人才缺乏成为关键性制约因素。徐艺乙透露,我国是文化遗产资源大国,目前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就有1000多项,列入省级和市级保护名录的项目多达数万项。而且,非遗门类多,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几大类,加上这些项目分散在全国各地,保护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导致人才特别短缺。现在基层的一些从业者,不少是半路出家,面对一大摊专业性工作,他们往往力不从心,也迫切希望有机会加以深造。徐艺乙说,这次会议就是希望高校利用人才集中的优势,加强文化遗产学科建设,一方面培训现有基层人员,另一方面培养一批非遗保护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