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之舟”:续写中日友好交往
5月10日,胡锦涛主席向奈良唐招提寺赠送一座鉴真东渡船模型,金光闪闪的“友谊之舟”4个字刻于船体。高翘的船头,矗立的桅杆,精致的船楼,仿佛古船重现,表达了中国人民珍视中日友好的情感。
此刻,另一艘来自扬州的“友谊之舟”——鉴真故里访亲团来到奈良,“像走亲戚一样”,重温历史情谊,增进中日友好。
“不是漆器厂厂长,谁要你造船?”
4月22日。走进扬州开发区一座偏僻的厂房,当我们提前看到那艘海船——鉴真东渡船模型时,不敢相信:这船,就是五月送到日本的“友谊之舟”吗?
此刻,一米多长的海船,“躺”在工作台上,桅杆挺立,“素面朝天”。
“别急!等做好细部,上过漆,自然就漂亮啦!”扬州漆器厂副厂长谢世强显得很自信。
然而,半个月前,漆器厂厂长周永平可是非常紧张。“市领导给我下任务:造一艘唐朝鉴真大师去日本的船,作为‘国礼’,送给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我急了:‘我是漆器厂厂长,不是造船厂厂长啊!’领导早有准备——如果不是漆器厂厂长,哪会找你造船?”
做国礼,扬州漆器厂从不犯怵,毕竟已10多次为国家领导人做过国礼。不过,造船还是头一回。“这艘船,要有唐朝文化、体现中日友好,想想,跟我们也有关:扬州是鉴真和尚的故乡,又曾是造船和航运中心……”
唐朝海船啥模样?谢世强寻访造过木船的老工人——在他们指点下,船的雏形出来了,可文物局的专家一口否定:那是平底的内河船,海船必须是尖底,且船头高扬,才能冲破海上的风浪!
老谢向泉州古代交通史博物馆求援,又查阅大量绘画、图片以及文字资料,与专家反复讨论,海船的模样渐渐清晰起来。
“船是不大,可必须按40米海船的设计等比例缩小,船上的结构、部位一样不能少,那真困难!”
3根桅杆分布甲板前中后,风帆可自由升降;前有锚后有舵,升降帆、抛起锚的滑轮和绞关转动自如;甚至甲板上排水的沟、船帮上泄水的孔都分毫不差……记者定神端详,这海船“小中见大”的功夫着实惊人。“船上零部件不下千个,滑轮滚轴上起固定作用的牛角销子,直径两毫米,是手工一点一点磨出来的。”老谢摩挲着还没装配的小零件。
船身采用中国传统的深漆工艺,用天然的大漆着色。“上漆和装饰,那是咱们的绝活。”老谢说,深漆对人体无害,而且时间越长,效果越好。“日本人特喜爱漆器,他们碗筷器皿的漆工艺就是鉴真和尚带过去的,扬州代表了中国漆器工艺的最高水平。”
“友谊之舟”所用木材经过特殊的烘干防腐处理,船上器具、装饰样样都有门道:挂帆是从毛笔厂找来的紫竹,帆用绸缎制作,船锚、绞关、滑轮均是牛角手工磨制;船头的狮虎兽头和船尾的牡丹花木浮雕,都是典型的唐代装饰纹样。“船楼方柱栏杆一律棱角朝外,门、窗则绘成荷花瓣形——都是唐代扬州的建筑风格。”船头两侧还各嵌一枚白玉鱼眼,这种雕漆嵌玉工艺更是扬州漆器厂的独有工艺。
“做这一艘小船,我们动用了木工、木雕工、漆工、玉雕工、彩绘工,用上唐朝的造船、漆器、建筑等文化符号,叫文化之舟也不为过!”老谢感叹道。
“雕这一件就要耗一天,60多把刀都用上了。”木雕工袁培夏拿着木雕的兽头说。他和几位工友在这里封闭干了十几天。
“在奈良,扬州比扬州炒饭更有名”
出生于日本奈良的田中将资先生,如今一年中的多半时间住在扬州。“鉴真大师让这两个城市结下亲缘。”五年前,田中将资带着奈良市前市长大川靖泽先生推荐信,来扬州投资,办了家太阳能电池加工厂。5月5日下午,田中将资通过翻译,告诉记者说:“我要抱着感恩的心,在有生之年,为两个城市扩大交流合作做些事。”
“在日本,扬州不及‘扬州炒饭’有名,但奈良不同,因为有鉴真。”扬州市外事办公室主任邓清说,日本的教科书里,有专门讲述鉴真大师的章节。
唐玄宗时期,在扬州江淮一带,鉴真大师早已是佛教界的顶尖大德,但他满怀普渡众生的胸怀,历时11年,仍以66岁高龄,拖着失明之躯,第六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抵达奈良(日本当时的首都)。他不仅为日本佛教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把建筑、雕塑等唐代文明传向日本。 “鉴真东渡时带去了许多药物,并将一整套医术传授给日本,直到二、三百年前,日本药店的药袋上都还印着鉴真大师头像,唐招提寺则至今如此。”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钱文忠教授说:“没有鉴真和他弟子的努力,很难想象日本文化会是什么样子。”
跨越千年,这份缘于鉴真的情谊将隔江跨海的两座古城牢牢连接。扬州大明寺里供着仿自唐招提寺的鉴真大师塑像;奈良唐招提寺里盛开着扬州的琼花……
去年8月,日本国土交通大臣冬柴铁三访问扬州,激动地说,鉴真大师是日本的“医学之祖”、“建筑之父”,是日本文化的“大恩人”!扬州是鉴真的故乡和东渡的起点,也是日本遣隋使、遣唐使的登陆地,“是中日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源点。”
邓清透露,去年,奈良和扬州高层已商定力推市民友好往来,扬州派出两批市民团访问奈良,今年两座城市将举办青少年互访及多层面的民间交流,并轮流主办鉴真文化节。
“带着父亲的剪刀去奈良表演”
四月底,在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前夕,“鉴真故里——扬州市民访亲团”的民间艺术家们,正在潜心准备各自的绝活:雕版印刷、剪纸、书法、绘画、木偶、古筝……
“菜花一片黄,东边新月,西边斜阳。”4月30日,在广陵古籍刻印社的工作间里,记者捧起柔软的手工宣纸,读着日本俳句,顿觉古意盎然。仔细看,宣纸上还有淡蓝色的底纹,竟是遥遥相对的扬州大明寺与奈良唐招提寺。这是张永林打算送给奈良市民的雕版印刷品。
张永林是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的副社长。此次访日,他特地做了两块雕版,都设计成中日文对照、竖版式,一块是郭沫若先生为鉴真大师题写的一首诗,另一块则挑选了两位日本诗人的俳句作品。字体选用了小标宋、行楷、隶书和魏碑四种。“纸也是特别准备的,我带了500张,还有一套古色古香的印刷工具,现场印,现场送。”
老张带到奈良的雕版印刷作品,每道工序都是手工的:雕版所用的木板取自野梨树,用专门的拳刀雕刻;印刷用的是手工宣纸,墨以松木的烟秘制而成,印出的字迹千年不褪色……“我们的雕版印刷技艺前年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人很喜欢。日本禅文化研究院的一位教授曾托我们印过一套书,全部繁体字,还特别强调不要电脑设计字体,全用书社刻工独特的字体,前后花了10年。”
在扬州古色古香的东关街“剪纸铺”,记者找到了张氏剪纸第六代传人张慕莉。“日本我去过5次,东京、横滨、名古屋、北海道等地方都去表演过,不过奈良还是第一次。”接过张慕莉手中的剪刀,一把很普通的老式家用剪刀,没任何装饰,握在手里特别润滑、舒适。“就带一把剪刀,一叠宣纸。这是父亲生前使用的剪刀,我用了整整三十年。”
张家的剪纸历史可以上溯到200年前,张慕莉的父亲张永寿是全国剪纸界迄今唯一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日本人很喜欢扬州剪纸。日本也有业余爱好者的剪纸协会,但多以刀刻为主,称为“切绘”,不善用剪刀。“我父亲剪菊花,能剪出100多种花样。上世纪70年代,日本友人来参观,说他是‘人间国宝’。我在日本表演,日本人最喜欢买生肖剪纸。”张慕莉说,现场剪纸恐怕很紧张,所以,提前剪了些半成品带到奈良。
这次扬州赴奈良的“访亲团”,包括友好代表团、文艺表演团、学者代表团、大学生代表团、社区代表团等8个,共有100多人。他们中,有艺术家、学者,也有大学生和普通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