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是工美职教的灵魂——专访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建良

2015-04-08 12:47:31

 

  3月27日《新华日报》第20版整版刊登了《文化传承是工美职教的灵魂——专访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建良》文章,全面介绍了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化传承的成功经验与做法,现将相关报道转发如下:

 

  王建良参加学生课程作业展

  王建良考察英国合作单位格洛斯特郡大学

  (扫此二维码可看王建良网络专题)

  王建良与赴雷山采风的师生

 

  用“素质育化”给学院立规

  见到王建良时,他刚从前一天结束的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上返回苏州。“这次大会对加强工艺美术行业自律做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从职业教育角度来讲,行业自律的养成需要我们从学生的道德素养抓起。”王建良说,多年来,苏州工艺美院始终坚持以培养“德艺双馨、心灵手巧”的高端技能型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人才为已任,并始终把“德”作为学生成才的第一标准。

  重视精神道德层面教育,与王建良的个人经历不无关系。“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要老实做人、实在做事,并且要懂得感恩,这正是我个人的家风。”王建良说,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正确的价值观是获取其他知识和立足社会的必要前提。

  王建良出生在吴江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原吴江松陵镇的一名干部,母亲则是一名普通绣娘。文革期间,王建良曾被下放到农村三年,直到文革结束后1977年春天,王建良进入了江苏师范学院学习。然而就当刚进入大学学习的喜悦还未退去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父亲在到苏州考察学习的途中遇车祸身亡,这给了年轻的王建良沉重的打击。“父亲是个严肃的人,也很正直,好不容易熬过文革却又遭此不幸,家里瞬间失掉了主心骨。”提起那段经历,王建良至今仍然感慨万千。

  在那之后,家里的经济来源没有了,这让王建良感到了从来未有过的压力。就在最困难的时期,学校伸出了援手,给了他当时最高级别的国家奖学金。“我记得清清楚楚那是24.5元钱,在当时可是不小的数目,相当于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正是这些钱让我暂时渡过难关,坚持了下去。”王建良说,回想起国家和学校对他的帮助,至今仍充满感激,这同时也使他明白一个道理——教育能改变人的命运。

  正是基于这些经历,王建良在走上领导工作岗位后,也把这些认识带到了自己的工作当中。“最简单也是最常见的一句话——家和万事兴。”王建良坦言,这也是他的管理思路,“和”就是和谐,这种和谐至少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工艺美术学院要摒弃“文人相轻”的习气,进而秉承“文人相亲”的理念,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学习和相互尊重;二是个人与集体要和谐,即个人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事情,摆正心态,学会感恩;三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从事工艺美术职业要坚持工艺文化中所蕴含的“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服务生活的创作宗旨,“朴素、大众、健康”的美学追求,更要有豁达的心态看淡名利。

  在这样的理念的影响之下,苏州工艺美院形成了鲜明的工艺美术教育办学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素质育化体系以综合素质育化为目标。所谓“素质育化”,正是指将职业道德、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以及生态化专业理念有机融合,系统育化。

  在王建良看来,综合素养比技术更重要。苏州工艺美院的校训“充实光辉”,语出《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是中国哲学和美学的重要命题,阐释了儒家对美与完美人格的理解和追求。而王建良领导下的苏州工艺美院,正是遵循着这一宗旨,承续50多年的工艺美术教育传统和办学历史,积极探索和实践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给工艺美术职业教育

  造一方蓬勃生长的乐土

  上方山下,石湖之畔,走进苏州工艺美院,你会发现这座白墙灰瓦的校园,处处透露着典型的苏式情调。清溪里孤舟横卧,水塘边白鹅群栖、花香四溢,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如果不是嬉闹的学生,似乎真的让人忘掉这里是一所学校。正是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王建良带领着工艺美院的师生们开创了一片工艺美术职业教育的乐土。

  在外界看来,这座实力很强的工艺美术职业院校确实给人一种低调谦和的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遗世独立”的。

  “我们不去争,一直以来都只是认认真真地做自己的事情。”王建良说,苏州工艺美院始终把“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独立批判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目标,以出世的精神做着入世的事业。

  “我是学中文出身,但文学艺术是同一大类,我认为要想做一个出色的设计师,必须要做到文史哲甚至是自然科学等知识的多元化融合。”王建良说,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发展到现在,要开始逐步引导学生从“文化设计”走向“设计文化”。这种“设计文化”显然是培养更具有创造力的学生,而不是简单培养千篇一律的“工匠”。

  这种认识的形成,建立在王建良多年的观察之上。在教学管理中,他发现由于缺乏除手艺之外的其他知识,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匮乏,学生们大多对自己的产品无法深入地说出个一二,这是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打开学生和信息之间存在的这种不对等局面,王建良带领学院通过整合重点建设核心课程及相关课程资源,建立与专业课程体系相适应的素质育化课程体系资源,建成“双融合”课程资源平台。

  通过公共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对接,公共课教师与专业教师的互动,实现素质育化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的交互融合。“学生们不仅要会编一个故事、讲一个故事,更要会写一个故事。”王建良如此解释资源平台对“设计文化”的作用,他希望学生们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最初的设计理念,同时也完成从生产工艺美术产品到制造艺术品的蜕变。

  不仅在校内,工艺美院还结合社会需求,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融合。苏绣作为最具苏州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其人才的培养一直是王建良较为关注的问题。“我母亲当时为苏州出口日本的和服腰带做刺绣,从那时起我就对苏州的传统手工艺充满兴趣。”王建良说,因为母亲的职业,让他从小就开始接触这门古老的手艺。后来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他发现,绣娘们的技艺虽然高超,但传统的家庭“作坊式”制作始终让苏绣产业的发展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从2006年开始,苏州工艺美院开始与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合作办学,每年定向招收30名左右镇湖籍学生,通过“订单式培养”弥补传统刺绣家庭“作坊式”生产的缺陷。“一方面,我们邀请著名的刺绣大师来校授课,另一方面,我们也通过美院专业老师的教学,在交流学习中让绣娘的技艺进一步提升。”王建良介绍,这些新时代“绣娘”通过学习色彩基础、艺术鉴赏、创意表达等,会写生、会摄影,将更多的创意融入作品,为刺绣艺术的发展沉积了更多艺术元素,让刺绣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层次也更加分明。

  随着学院逐步创立刺绣、首饰、陶艺、雕刻等5个校内大师工作室,这种由大师主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大师工作室、大师校外工场、相关企业为教学场地,开创了定向招生、灵活学时、弹性学制、工学结合为典型特征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为绝技绝活代际传承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如今,这所向来低调的学院却已名声在外。学院依托中法江苏艺术设计教育研究中心、中英苏州艺术设计教育创新中心等现有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推动建设了“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亚太地区分会)中国研究创作营”,每年有大量的国际友人和学生来校交流学习,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国际影响力。

  传承和发展好非遗

  就是对民族负责

  “经历过文革的人更能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王建良说,自己曾亲眼目睹那个时代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如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发展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在他看来,传承和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负责,更是对民族负责。

  承担这种责任,苏州责无旁贷,苏州工艺美院也跑在最前列。2001年,王建良主导苏州工艺美院主动把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引入校园,并成立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研究所,进行传人培养、技艺研究、新品开发、活动推广。学院长期聘用国家级传承人房志达、省级传承人叶宝芬,并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桃花坞木刻年画研修班,6年来培养了24名新传人。

  “这种模式保证了技艺代际传承的正统性,同时也从现代美学角度对人才进行了全方位培养。”今年已经80岁高龄的房志达老先生对这一模式表示出极大认可,这也让他看到了技艺传承的希望。经过努力,2004年“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之一,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推荐项目”。

  “为大师立传,为民族存艺,为百工留名。”王建良多年前确立下的目标,现在正是苏州工艺美院在做的事情。目前,由他主编的《百工录》系列丛书第1、2期共20本已经出版,丛书专注于对传统工艺基本技法的整理和表现,从“苏作”出发,遍布全国十一项传统工艺美术大类,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正本清源地讲解工艺美术形成、发展的过程,并对该门类目前的资源状况进行访谈或阐述。同时,学校还开办了天工存艺坊,开展工艺美术研究,实施工艺美术资源的物化工程和数字化工程,并收藏各类工艺实物500件。2007年,学院成为文化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中唯一的一所高校。

  随着桃花坞木刻年画、刺绣、核雕等苏作非遗项目的创新性传承,王建良开始把眼光投向更远的地方。2011年,他率领美院师生赴贵州雷山采风,在对其非遗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后,在多方努力下与雷山合作成立“雷山县人民政府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创中心”,开启了苗族文化传承与工艺美术教学、非遗产品研发紧密结合的道路。

  依托研创中心,苏州工艺美院先后组织十余批师生赴雷山采风,并将学生设计出苗族银饰、苗族服饰等作品提供给雷山地区的非遗传承人,再由其制作出成品。同时,借助设立在学院的江苏省工业设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学院积极为学生搭建网络销售平台,以销售学生原创产品为主,让学生“销售”自己的“创意”,同时让传承人富了口袋,也让苗族文化走出了大山,为创意者提供与企业合作的机会。

  让王建良没想到的是,雷山西江千户苗寨竟在合作次年向他授予“荣誉村民”的称号,这是对他和苏州工艺美院在传承苗寨文化贡献最大认可。

  “传承和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要有担当,要有这种文化自觉和自信。”王建良介绍,两年内,苏州工艺美院主持了4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如果有更多的学校加入进来,用20年乃至50年来保护这些项目,必将会为民族留下更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

  “人总是会老的,即使有一天我离开了学校领导岗位,我仍会一如既往关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工作。”王建良坚定地说,如何更好的宣传、推广中国优秀传统工艺美术文化,推进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与世界工艺文化的交融,从而让更多的人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也是他现在思考最多的问题。

  本版撰稿:盛峥 陆嘉(新华日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