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第十个“文化遗产日”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题活动在南通博物苑举行,现场进行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收徒拜师仪式和《江海记忆文丛——南通长篇叙事民歌集》首发式。
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收徒拜师,以手传亲授的传统方式将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接力传承,有利于建设梯队合理的传承人队伍。活动现场,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郭承毅和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王泽君、陆宝如、王志清、张文智各收一名徒弟,徒弟奉茶、师徒签订拜师帖,几位大师将风筝画面布、雕刻哨口的工具、哨口等与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相关的用具作为回礼,饱含着对徒弟们把技艺发扬光大的期待。
自2005年以来,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全国“文化遗产日”,今年已是第十个年头,“保护成果 全民共享”是今年“文化遗产日”主题,也是南通市非遗保护十年工作的落脚点。十年来,南通市积极构建综合保护、推陈出新、富有活力、惠及全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南通风筝博物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等民间专题博物馆相结合,综合展示了全市代表性项目的历史渊源、特色风格、工艺流程以及当代保护传承的情况;建立72个项目传承展示基地,自2008年以来,连续开展非遗免费传习班,受训人数逾8000人,通过活态展示、互动传习,传承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创新保护管理模式,率先在全省摸索出一条志愿者参与非遗保护的新路子。一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的非遗保护志愿者队伍常年活跃在各项非遗保护活动中;宣传手段和宣传方式不断创新,每年都在市内主要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和讲座,广泛宣传全市非遗保护的现状和动态,详细介绍各级保护项目,利用“文化遗产日”设计主题宣传,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和演出等系列活动;对外交流频频,南通非遗多次亮相尼泊尔、新加坡、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在当地反响热烈;非遗研究成果丰富,先后出版了《江海遗珍》、《江海记忆——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江海流韵——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蓝印花布》、《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等书籍。2013年,南通市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创造性地形成了融合保护性、传承性、普及性、服务性、研究性五位一体的立体保护格局。
截止目前,南通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项,江苏省政府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0项。
活动当天,同时举行了《江海记忆文丛——南通长篇叙事民歌集》首发式,“江海记忆文丛”是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工作一项重点工作,作为该项工作的首个成果,《南通长篇叙事民歌集》已于今年3月出版,该书将《花子街》、《魏二郎》、《红娘子》三部南通口头文字中的杰作汇编成册,在首发式上,南通市非遗保护中心向各县(市、区)非遗保护中心赠送了此书,以此推动南通民间文艺抢救性保护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