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25日,“巧夺天工——光福雕刻艺术展”在国家大剧院展出。30位光福民间手艺人50余件精美雕品,传承2500年“苏工”精髓,展现出中国工艺文化的博大精深。
吴中区光福镇素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誉,自然山水风光秀美,历史人文积淀深厚,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卫生镇、中国花木之乡、中国工艺雕刻之乡、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人文积淀,孕育了光福传统工艺的独特多样。光福是近代玉雕、核雕、红木雕、佛雕的重要发源地,从明、清时代起,光福就有从事四大特色工艺雕刻艺人。现光福核雕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光福玉雕、光福红木雕刻、光福佛雕和苏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艺都已被列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目前,全镇从事四大雕刻工艺的人员7000余人,其中各级各类工艺美术师138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及高级工艺美术师11人,工艺美术师32人,基本形成了老、中、青三代雕刻艺人的局面。光福雕刻工艺技艺精湛,文化内涵深厚。光福雕刻工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苏作”、“苏工”的以工巧著称的特点。
此次展览集中呈现了江苏吴中光福地区的四大系列雕塑。光福镇被誉为“中国工艺雕刻之乡”,是近代玉雕、核雕、红木雕、佛雕的重要发源地。光福雕刻工艺技艺精湛,文化内涵深厚,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苏作”、“苏工”以精巧细腻著称的特点。
四大系列雕塑——玉雕
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
苏州是我国有名的琢玉产地之一。据宋代范成大所修《吴郡志》载:早在唐、五代时期,苏州就有琢玉的工场和手艺人了。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一书,盛赞过苏州玉工:“良玉虽集京师,工妙则推苏郡”。可见,苏州的玉雕在明代即以其精、良、细、灵、巧而名闻全国,当时苏州著名的雕玉艺人陆子冈被誉为“鬼斧神工”,曾琢玉水仙,玲珑奇巧。明代《徐文长集》中有题水仙诗五首,其中有“昆吾峰尽终难似,愁煞苏州陆子冈”之句。另有艺人刘念,善琢品玉,仿古之作,竞可乱真。
光福玉雕是苏州玉雕的一个分支。早在宋、元时期,光福就有玉雕作坊,明、清时,光福玉雕业十分发达。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发生变化,玉雕业凋零。
新中国成立后,琢玉行业开始逐渐复苏。1976年,光福迂里大队开办玉雕厂,主要为苏州玉石雕刻厂加工戒指、戒面、挂件等首饰。随即,山墩、浩度等大队也相继创办玉器厂。1980年后,玉器生产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由加工走向了生产,生产品种和产品数量倍增,除了生产首饰和小摆件外,还生产玉碗、玉筷等餐具和香炉等大件。各式玉器每年都送广交会展销,产品不仅热销全国各地,还销往日本、东南亚和欧美各国。1990年后,光福玉器生产进入家庭,生产作坊星罗棋布,为大力发展玉雕产业,光福镇辟地建造“工艺街”,全镇玉雕作坊陆续落户“工艺街”及周边民居,玉器生产形成一定规模。
目前玉雕产业已遍布光福迂里、府巷、福利、邓尉及东崦湖等村(社区),“工艺街”、“玉器城”、“中国工艺文化城”等成为全镇玉雕产品的销售中心。2015年,全镇玉雕经营户469户,从业人员6808人, “非遗”区级传承人3人,市级传承人2人。
工艺特点
玉雕是一门特殊工艺,一般采用“琢”和“磨”两种工艺手段。所谓“琢”,即对玉进行切、挖、斩等加工;所谓“磨”,即在玉料上反复磨制,使其光滑滋润。故有“玉不琢,不成器”之说。琢、磨即是技艺,其方法是否得当,就显出玉器质量的高低、水平的优劣。玉器的特点,在于空、飘、细。空,指造型要灵空;飘,指线条要流畅;细,指琢磨要精细。玉上有多种不同的色彩,依据色彩雕成物件,称做“巧雕”。高超的琢玉艺人,均能巧雕,雕成的物件,或花鸟虫鱼,或古今人物,都能形象逼真,随色赋物,栩栩如生。
四大系列雕塑——核雕
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
核雕是在宋代时兴起的,为橄榄核质。人们常常用来做挂饰和缀饰。至明代,出现了以橄榄核为材质的核雕工艺品。当时核雕工艺已经非常高超,加上达官贵人争相佩戴,所以风行一时。清代崇尚精雕细刻,核雕艺术更是工不厌精。
清末民初,光福舟山人殷根福以首创橄榄核雕刻“罗汉头佛珠”成为核雕名家。由于其独特的核雕创意,被誉为“殷派”。“罗汉头佛珠”由十八个形态各异的罗汉头加顶珠和底珠共二十枚核雕件组成。橄榄核雕十八个罗汉头,选取佛教经典人物为题材,根据橄榄核特有外形,结合罗汉神态,所刻出来的核雕作品。其神态各异、惟妙惟肖、立体感强、作品的构思和雕刻都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为核雕艺术品中的精品。殷根福在上海城隍庙开设“永兴斋”,出售橄榄核雕罗汉头像,在上海滩风行一时。受殷根福影响,核雕成为舟山人的一门手艺,产品大多由“永兴斋”收购转售,采自广东汕头的橄榄核年耗10担左右。
“殷派”创始人殷根福传艺于其子殷荣生、女殷雪芸、徒弟须吟生、金子凤等人。其中,须吟生、殷雪芸技艺高超,并改殷派粗犷风格为精致细腻。从事核雕的高手还有郁水元、陶庆泉,他们都培育了自己的传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核雕产品销路不畅。1946年后,核雕产品销路每况愈下,艺人纷纷转营他业,核雕技艺濒临失传。
1971年,光福成立红木雕刻厂核雕车间,舟山工艺厂一批核雕师傅被核雕车间录用,在厂内带徒传艺,传艺范围涉及全镇各村,核雕在全镇再度被人重视,产品以罗汉头为主,销售价格在每串6元至300元不等,雕刻厂的产品由吴县外贸公司收购后出口,部分个体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旅游景点和文物商店。
1989年,光福雕刻厂解体,核雕艺人以个体形式从事核雕生产和经营。2005年后,核雕产品受到人们的喜爱,产品价格直线上升,从艺人员不断增多。
目前,核雕主要分布于邓尉、福利、府巷、东崦湖等村(社区)。2015年,光福镇有核雕经营户100户,从业人员360人,有“非遗”省级传承人1人,区级传承人2人。
工艺特点
以产自广东一带的“乌榄”果核为材料,质地坚硬而细腻。工艺精巧,作品造型活泼,立体感强;线条明晰,人物有神,风格细腻,集中反映了工艺雕刻“精、细、雅”的神奇魅力,是我国微雕杰出代表。
核雕的技巧以浮雕、圆雕和透雕为主,外形基本保持果核的原形。核雕形式有三个系列:珠串式、坠件式和摆件式。所反映的题材一般有四个系列:吉祥如意系列、神仙人物系列、民间民俗故事系列和山水园林系列。精美的核雕工艺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技艺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四大系列雕塑——红木雕
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
苏州红木雕刻历史悠久。自明代起形成造型简练、线条挺括、做工精良、磨清光亮的“苏式”风格。主要产品除床、橱、台、沙发等成套家具外,更多的是用于高级卧室、餐厅、书房、客厅等室内陈设的盒、盘、座、几、屏等小件。以浅刻、浮雕、镂雕的技法制作成筒、笼、罩,上雕人物、走兽、花卉。也生产筷、印盒、书镇、书签、线板、托之类的旅游纪念品,品种繁多。
1970年,光福成立红木雕刻厂,并被上海外贸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确定为定点展销单位。1985年,该厂有职工369人,分设6个车间(行车锯料车间、配料车间、机动半成品车间、木工装配车间、雕刻车间和油漆车间),年产值达130万元,产品发展到100多个品种,工艺品小摆件数以千计,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
1989年,光福雕刻厂解体。同时,全镇私营红木雕刻厂剧增,制作各类仿古、流行红木家具及小摆件,品种多达1300余种。2010年,产值3.5亿元,销售额2.6亿元。
目前,红木雕主要分布在迂里、府巷、福利、邓尉、东崦湖等村(社区)。2015年,光福镇红木雕刻经营户74户,从业人员1800余人,有“非遗”区级传承人4人。
工艺特点
红木雕因所用木材是红木而得名。红木为名贵木材,一般指酸枝木、花梨木、紫檀木等硬质木材,因不易多得,历史上都用来做高档家具和精美工艺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红木雕工艺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爱,精美的红木雕工艺品成为许多人收藏的对象。
苏州红木雕尤以红木小件而驰名。红木小件,又称摆件或巧木作,可做玉雕、牙雕和古玩的配座。红木小件采用小块红木,通过锯、刨、拉、凿等工艺,运用传统的镂雕、圆雕、深浅浮雕及线刻等技法,以山水、云纹、花鸟、瓜果、蔬叶、虫鱼等为题材,雕制成文具用品、烟具、花插、碟架、瓶座、几座、玉牙雕配座等,是欣赏与实用相结合的工艺雕刻珍品。它们小巧精美,风格雅致,经过细致的打磨揉饰,闪耀着宝石似的光泽,深为人们所喜爱。除红木小件外,苏州红木家具在形式上精雕细刻,运用透雕、浮雕、悬雕、线刻等工艺,使造型富于动态美,栩栩如生;在色彩装饰上采用螺锢和剔红、款彩、金漆、描金、彩绘、剔犀、哉金等工艺,或直接采用天然矿物和植物颜色作画,前者富丽堂皇,彰显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后者色泽艳丽,形式多样为家具增添一分别样色彩。
四大系列雕塑——佛雕
历史沿革
民国初年,冲山村村民陈翰彪、李永良、顾锦章至苏州景德路吴仁泰佛像处拜吴长生为师,学习佛雕技艺。学成出师后,他们长期在上海从事佛像雕刻。1949年建国后,回到了光福冲山。1959年,在冲山建立了佛像雕刻小作坊,收徒传艺,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佛像雕刻艺人。20世纪70年代初期,小作坊已发展成了有30多人的队办企业。
20世纪70年代中期,太湖公社组建了太湖雕刻厂、太湖雕刻二厂,从事佛像雕刻,共有职工100多人。改革开放后,太湖雕刻厂、太湖雕刻二厂解体。村民利用佛像雕刻技艺,纷纷在自己家中开办佛像雕刻作坊,从事佛雕的艺人有400多人。
冲山艺人所雕佛像、道教像和外国神像传至普陀山、峨嵋山、五台山、九华山四大佛教圣地及全国多处寺庙、道观。上海龙华寺千手观音(国家级文物)、泰国的关公、台湾的妈祖、南海的观音、上海的东岳大帝等神像均出自冲山艺人之手。
目前,光福佛雕主要分布在冲山村。2015年,佛雕经营户共74户,从业人员420余人,“非遗”区级传承人2人。
工艺步骤
传统佛雕有着严密的工艺步骤:
第一步:选材,根据需求先将大型木头按照不同规格锯成木头初坯。
第二步:修坯,按照比例画取中心点,用雕刀刻出佛像的雏形,然后选用不同规格的刻刀进行精刻,将身形、五官以及姿态刻出。
第三步:磨光,刻好的雏形佛像需要用砂布反复磨光,磨光的功夫也是几个步骤中最为重要的,因为磨光要按照雕刻成型的佛像的流线走势进行打磨,每一处细节都需要打磨到位,轻重分寸一定要掌握好,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第四步:粉土,也称为打底色,将打磨好的成型佛像粉上三层底漆,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反复打磨,将上过漆的不平整部位磨到平整为止,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佛像的面部在上底漆的过程中需要罩上一层很薄的棉纱布再上五层底漆。
第五步:上漆线,用陈年的砖粉和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调和,经过反复舂打成柔软、富有韧性的泥团,俗称“漆线土”,再由手工搓成线,称为“漆线”,在涂有底漆的坯体上用“漆线”盘、结、绕、堆——塑造浮凸的图形,然后安金、上色。
第六步:装饰,根据雕好的佛像所需,在成品上镶上装饰品。
此次展览展出了光福30多位工艺师的50余件作品,不足以代表光福的整体全貌,但管中可以窥豹,从这些精美的作品可以看到中国工艺文化的博大精深,苏作工艺的精美细致的有序传承。殷切希望能借助本次展览让国内外的工艺美术专家、学者、爱好者能了解苏作雕刻工艺,了解太湖之滨的艺术小镇-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