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手工艺大师提醒中国工艺创新能力需加强
要精品,更要接地气的日用品


图为评审现场


图为参评作品
4月12日,第三届“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区评审在江苏工美馆举行。全国29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集体亮相,接受专家的严格评选。中国大师们的精湛技艺在赢得一片赞誉的同时,也收到了评委们的提醒意见:创新能力还需加强。在世界背景里考察,我们“工匠精神”还缺哪些精神营养?传统手工艺大师的技艺该如何良性传承?
一架屏风刷三百遍漆,
中国之美惊艳世界
评选现场,鼻烟壶内画、漆画、漆雕、珐琅彩、玉雕、紫砂、刺绣、木雕、花丝镶嵌……各类作品让人眼花缭乱。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们,对于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进行认真鉴别。
“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评选活动每四年举办一次,在业界具有较高的权威和地位。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执行主席王山在现场告诉记者,这次来南京参评的近百件作品,涵盖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全部品种类别,也代表了当今中国手工艺品的顶尖水平。
“虽然大师们不少已是七八十岁高龄,但一大批与时俱进的作品让人印象深刻。”王山说,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作品已经在传统基础上有了更多创新意识。他以刺绣大师陈克的一幅作品为例:虽然图案仍然是鱼这种中国传统吉祥物,同时刺绣的材料、针法也都是传统的,但是作品的造型和视觉感官已经很具现代感,充满了时尚气息。绣在桑蚕丝绡上的两尾蓝色金鱼,几欲冲出画面,这种生动的立体感,更符合现代人喜欢“夺人眼球”的审美趣味。
“这么多中国大师的作品,在我看来,它们都体现了中国人的细腻、优雅和智慧。” 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亚太地区主席嘎达·易佳薇感叹。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前主席乌莎·克里希那对于展览中的扬州漆艺颇感兴趣。当她听到介绍说,眼前这架屏风,底漆需要刷上三四百遍时,赞叹不已。“这次评选中江苏工艺美术表现不俗,共有8位工艺大师参评,在全国名列前茅。”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马达介绍,现场的江苏作品包括扬州玉器、漆器、苏州刺绣、无锡泥人、宜兴紫砂等几个大类,代表江苏最高水平,也承载着浓郁的江苏特色。
除了技艺创新,
我们还要补补文化课
同时,记者也注意到,这次评选中某些作品也遭遇了差评。评委们指出,中国一些老手工艺品还存在着“老图案、老题材、老表现”的缺点。这对我们也起着警示作用:想把师傅传承下来的老手艺传承好、发扬光大,或许还需要我们再多补补文化课。
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我们当前的手工艺还缺什么?“老一辈的大师技艺登峰造极,但怎么样与世界接轨、与时代精神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马达以这次参评的吕尧臣大师的紫砂作品为例,“这件《海之恋》,为什么能获得世界五大洲评委们的一致盛赞?因为在传统技法上创新注入了充满韵动感的线条颜色,给人美的享受。不但有中国元素,还增添了世界语言,难能可贵。”
“千万不能重技巧、缺内涵,重传承、轻创新。”马达提醒说,大师们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仅做他最擅长的,精益求精,把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这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但如今有些从业者除了亦步亦趋地继承师傅的传承外,不敢也没有能力去突破创新,由于文化积淀不到位,常常内功不深、创新不足,自然很难创造出符合时代审美的好作品。
手工艺要发展,全社会或许都要补补课。王山认为,如今不少人对于手工艺品失去了兴趣,这是大众化工业社会带来的后果,很多人已习惯了速成生活,习惯了廉价、实用的工业制品。“国内旅游纪念品市场就是一个例子,充斥着大量的拙劣工艺品,全国各地卖的都是一模一样的小商品,商家们急功近利,很少有耐心去研发具有文化内涵和原产地标识的原创手工艺品。”
对于这一点,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欧洲主席罗茜·格林丽丝很有认同,“在西方文化里,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好的手工艺品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的,我愿意多花点儿钱为之买单。另外,大家也认同,特别好的手工艺品就是奢侈品级别的,也是值得进博物馆收藏的。我们对于这些满含文化的作品,应该充满敬意。”
走进百姓家,
工艺品价格还需更合理
“在如今的中国,一提到手工艺品,很多人还停留在一个极端概念里:它们是高高在上的大师艺术品,是要进殿堂的,跟人民生活是隔绝的。”对此,马达提醒说,不要把路走窄了,手工艺品的本质是日用品,它不能脱离人们的生活。
环顾当前行业生态,多数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已经不再是人们社会生活之必需,成为被垄断和收藏的投资品。上千万元一把的紫砂壶、数百万元的玉雕比比皆是,不少已经彻底沦为资本的游戏。“我们当前工艺品行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就是建立良性健康的手工艺品价格体系,一个健康的工艺品市场,应当是高中低档门类丰富的合理体系,既有博物馆级的收藏精品,也有更多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好产品,消费者可以拥有充分的选择权。”马达呼吁说,在这方面,大师们更要起到引领作用。
如今的门槛卡在了哪里?困厄在于思想观念。“为什么大师作品的价格只能上不能下?有些大师会认为,如果我的作品已卖到100万,怎么能再做8000块的?如果卖得便宜,就是砸了自己的牌子。”对此,马达的建议是,“大师品牌”或可走丰富多元路线,一个品牌、多种定位,既有自己的原创精品,也有批量生产的日用品,形成差异共融。
工艺品要更多走进百姓生活,“便宜”和“好”不一定是对立面。这两年,江苏已有很多尝试案例。马达介绍,常州乱针绣的陈亚先大师,她的女儿和外孙女都传承了她的技艺,她的海归外孙女吴澄开设了工作室,所有的作品都是手绣完成,价格从十几元到上千元不等,一批接地气、有创意的钱包和围巾面世后,受到市场热捧,“除了大师精品外,我们真诚呼吁更多这样接地气的手工艺品。”
新华日报记者 顾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