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金坛刻纸走向世界

2009-04-08 03:40:00

 

相隔16年后,金坛因刻纸在国内外的影响,再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闻悉喜讯,作为这项非遗传人的殷卓宁、孙荣才欣慰地笑了。

  15年前,朱晓坤、殷卓宁、孙荣才同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在这之前,他们三人分别被看作是金坛刻纸老、中、青三代的代表人物。如今,朱晓坤已乘鹤远行,殷卓宁也退休多年,只有孙荣才每天仍坚持到刻纸研究所转转看看。

  相约环坐在金坛刻纸研究所古民居庭院,泡一杯清茶,热腾的香气顿时溢升开来。相差12岁,先后担任金坛刻纸研究所副所长的殷卓宁、孙荣才,一起回忆起金坛刻纸的发展简史:清末至解放前,金坛刻纸进入兴盛期,那时各个乡村几乎都有人接触刻纸,因而刻纸一开始就真正体现出民间艺术的特色,以剪花样等形式出现在寻常百姓家,如精细的刺绣,则以刻纸样式作母本,覆垫在下面便可尽情穿针引线……1976年,是金坛刻纸形成气候的一个标志性年代,其后以江南一枝花而享誉全国,原先的雕虫小技终于登上大雅之堂。

  早在7岁时,殷卓宁就随专营灯笼、彩灯、龙灯的父亲学会了剪刻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追求艺术创新。他采用的在吹塑纸上以镂空刻法创作的多幅作品就曾引起江丰等书画界知名人士的浓厚兴趣,也在刻纸界产生极大影响。

  为使古老艺术之花更鲜更艳,殷卓宁大胆探索,继镂空刻法后,他又一改原先在玻璃上的硬刻为软刻,1978年他创作的《壮丽的图景》成为第一幅在全国农民画展上展出的软刻作品。他还用剪、刻、撕等方法和套色、点、填、染手法开拓了绘彩刻法,不仅降低了制作难度,还使作品本身更精细,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

  有创新,总会有收获。殷卓宁认为刻纸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它吸收了版画、国画、装饰画等姊妹艺术的特点,又体现出自身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讲究线条的曲、直、锐,金坛刻纸与北方刻纸相比,显得更为丰富和清秀,他的《鸿运》、《水仙》、《山姑赶集》、《友谊长存》等多幅作品在全国获奖并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19974月,金坛刻纸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应邀随文化部远赴大洋彼岸美国洛杉矶展出,殷卓宁随团在休斯顿美国第二十六届国际艺术节上即兴刻纸创作表演,赢得一片赞誉声。

  受剪得一手好鞋样、窗花的祖母、母亲的影响,孙荣才也是从小便喜爱上了民间剪刻纸艺术。青年时代在陕西参军,西北剪纸又给了他粗线条式的艺术熏陶。1977年退伍后,在当时的后阳乡文化站担任站长的11年,也是他一门心思从事刻纸创作的黄金期,他虚心向老一代剪刻纸艺术家学习,也时时汲取国内其他地区剪刻纸艺术的有益营养,博采众家之长,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他的作品构图简练、线条畅达、造型夸张,流溢出浓郁的金坛地域生活气息。

  孙荣才专攻农村生活题材,有专家评论,通过孙荣才的《谷场》、《采菱图》、《捕鱼图》、《甘蔗丰收》等作品的生动画面,可体味出改革开放初期江南农村生产力解放所带来的经济繁荣的景象,而《牧歌》、《秧歌》、《四合院》等作品,则让人感受到农村经济繁荣时期农民崭新的精神风貌。

  带着泥土芬芳,孙荣才创作出的数百幅刻纸作品,以其粗犷、豪放的风格给人以震撼和美的享受,不仅频频在国内获奖,还被文化部选送至日本、法国、美国、挪威、芬兰等国交流,在荷兰举办个人作品展。他本人于2006年被授予江苏省民间艺术之星称号。

  令殷卓宁、孙荣才自豪的是,去年奥运前夕,在杨兆群的动议下,他俩分别主创了同为宽2.008、长29的刻纸姐妹长卷《从雅典到北京》、《中华魂·奥运梦》,赢来一片赞叹,可谓宝刀不老。

  如今,殷卓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培育新人上。退休后,做过小学教员的他,应邀在常州朝阳幼儿园开设剪刻纸培训基地,在吕墅中学传授刻纸技艺。

  编制在文化馆、人借用在刻纸研究所的孙荣才,是常州市名师带高徒成员之一,他带教的白塔小学青年教师曹玉皎,仅去年就指导学生在全国各类刻纸艺术比赛中获9个金奖和18个银奖。

  在殷卓宁、孙荣才的精心辅导下,金坛区域内的省华罗庚中学、市一中及各乡镇中小学,几乎都开设刻纸兴趣小组和作品陈列室,一大批小荷正露尖尖角 

 

殷卓宁作品《鸿运》。

 

孙荣才作品《四合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