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日,全省开展纪念活动

2009-06-14 23:44:00


 

  6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全省各地推出文物展览、非遗展示等各类活动近200项。文化遗产论坛、“锦绣江苏”织绣艺术精品展、江苏文物征集60年展、国乐·琴韵雅集、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2009明孝陵文化节开幕式等活动琳琅满目,苏州、扬州、无锡、徐州、南通、连云港等市的展示活动也丰富多彩,一幅幅具有悠久历史的江苏文化图景顿时鲜活起来。

  南京博物院广场上,戴着头巾的古代士兵敲响了震耳的留左大鼓,穿着戏装的高淳东坝农民踩起了节日高跷;展厅内,云锦织工在高高的织机上专心提线,苏州绣女端坐在绣架前引线走针;音乐厅里,天籁般的古琴声仿佛穿越千年,悠悠响起……

 

  94位大师

  展示江苏织绣之美

  “真不错,每一幅都是精品,值得看。”“锦绣江苏——江苏织绣艺术精品展”在南京博物院举行,已经看完展览的一位画家向记者推荐。

  展览荟萃了全省94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以及省级传承人、省大师的精品力作,共计201件。

  展厅里的一号作品,是大型原创苏绣《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作品长达12米,画面上,云开雪霁,旭日东升,莽莽神州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作品的主创姚建萍,刚刚获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一枝小小的花卉尚要花费绣娘千针万线,何况面前的皇皇巨作?姚建萍动情地说,这幅作品是她带领绣女们花费3年时间绣成的。画面虽大,但工艺精细不输小品。

  省工艺美术大师吕存,是著名美术家、教育家吕凤子孙,他此次带来了7幅乱针绣作品。最吸引人们眼光的是那幅《最可爱的人》。他指着画面上的女子说,那是自己的妻子。2003年,妻子参加了非典救护工作,他将自己的情感融入针线,记录了妻子当时的状态。尤其是疲惫的眼神,被他用灵活多变的丝线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无锡精微绣,扬州仿古绣,南通彩锦绣、仿真绣,东台发绣,南京云锦、雕花天鹅绒,苏州缂丝、宋锦,南通蓝印花布、扎染、如皋丝毯壁挂……在每一幅作品前,人们都会情不自禁感叹大师巧夺天工的技艺。

  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长马达介绍,我 省历来是织锦、刺绣重点产区,“锦绣江苏”名不虚传。江苏织绣绚丽多姿,精细雅洁,其蕴含的天才创造性、独特艺术性,使其具备了极高的欣赏价值。现在传承 人不仅继承了传统工艺,而且有所创新,因而不少织绣精品成为现代人收藏的新宠。

 

 

  演示现场,一个生动的传统文化课堂

 

  家住南京雨花台的陈女士,昨天一大早就 带着女儿来到南京博物院。“难得有这个机会,带她来看看,就当上课。”在织绣演示区,陈女士带着女儿依次看过丝织挂毯、蓝印花布、云锦等现场操作。在缂丝 织机前,陈女士请工艺师告诉女儿,什么是梭,什么是拨。工艺师边操作边讲解,用头发丝般的细蚕丝,完成机上的那幅《反弹琵琶图》,至少需要半年时间。陈女 士不失时机地对女儿说:你看,这些作品织成以后很漂亮,但其间要花费多少心血啊。

  昨天,像陈女士这样带孩子来看非遗表演的家长特别多。在非遗演示区,工艺师们的现场表演,犹如生动的课堂,很多孩子都非常感兴趣,他们边看边问,有些问题虽然幼稚,却反映了孩子们对古老文化的浓厚兴趣。

 面对观众的热情,非遗传承人也很兴奋。云锦国大师金文说:非遗不能只放在博物馆,要走进当下人们的生活,否则就会死掉。我现在做云锦,不仅做传统的图案,更加入了很多时尚因素,让年轻人喜欢。

  “这次选取的非遗都是我省最活态、最具 代表性的项目,既有高雅的古琴进校园,也有通俗的广场表演,一方面给非遗传承人一个展示风采的舞台,另一方面也让社会各界通过对非遗项目的感受与互动,自 觉加以保护,并从中汲取精神养分。”省文化厅非遗处负责人冯锦文在谈到文化遗产日活动的意义时,这样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张粉琴

 

  题图摄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