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彩塑:最后的“泥人黄”
倾听传承人的故事
舞灯制茶、剪纸刺绣、雕刻泥塑……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文明脉络的传统技艺,在岁月长河中,通过一个个能工巧匠的口传身授,才得以保留和延续——这些能工巧匠,就是我们如今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立之本。留住人,才能留住艺,留住文化之脉。
为此,南京日报与市工艺美术大楼、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推出专栏报道《倾听传承人的故事》,我们将走访南京地区的非遗传承人,了解他们的现状,倾听他们的心声,让身口相传的文化链条更加牢固。
对于很多老南京来说,捏泥巴几乎是小时候的“必修课”。如今,在南京捏泥人最有名的是67岁的黄建强,老人已经和泥巴打了40多年的交道。不过,与无锡惠山泥人一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南京彩塑泥人,却在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只剩下一个“泥人黄”,还在苦苦坚守着这门民间艺术。
南京彩塑泥人以写意见长,作品强调夸张变形,注重情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黄建强告诉记者,第一步选材很有讲究,泥巴不仅要有黏性,还要除掉杂质。泥巴选好后,还要洒水、击打,再填入棉絮进行加固。
彩塑界有句俗话,叫“三分塑七分彩”。一件成功的彩塑不仅要造型生动,还需要用图案色彩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说话间,黄建强拿出一对泥娃娃,两个人物只捏出了一个大概的造型,两个圆球分别代表头和身子。他拿起彩笔,三下两下便勾勒出人物的五官、发髻——不一会,两个憨态可掬的泥娃娃便新鲜出炉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南京工艺雕刻厂生产的彩塑泥人曾经行销欧美、东南亚等地。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南京彩塑逐渐没落,从艺者也越来越少。黄建强告诉记者:“彩塑泥人是纯手工活,产量低,利润少,工厂停产后慢慢就没人做了。现在南京专门从事彩塑的人只剩下我一个了。”
在黄建强的家中,摆放着400多件大大小小的彩塑泥人作品,这是他用了一年多时间根据早期创作的资料重新复制出来的。黄师傅给作品拍了照片,并将制作过程拍摄下来刻成光碟,这些资料已被放到建邺区图书馆保存起来。退休之后,黄建强还经常在南京各大院校传授彩塑工艺,希望能够将这门民间艺术普及推广开来。“现在的孩子都不愿意学,我年纪也大了,只能把这些技术记录下来,希望能给后代留下点什么。”黄建强有些无奈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