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雕刻大师缘何"逼婿为徒"

2009-11-03 13:28:00

 

红木雕刻大师缘何"逼婿为徒"

—从南通民间工艺之困看行业重振之路 

    南通是我省工艺美术品重点产区之一。资料显示,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全国民间传统工艺有23个品类,南通占了16个,当时的绣衣出口占全国13%,工艺帽出口占全国4%,全市工艺美术品产值仅次于苏州,名列全省第二。
    而今,南通工艺美术境况已风光不再。不仅与苏州拉开差距,而且还落后于无锡、扬州等地。许多业内人士痛心之余都在寻求重振和发展的路径。

    “失山失地,节节败退”

    提起当年的兴盛,南通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商会)秘书长苗金卫如数家珍,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个品种入选“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品种”。在历次山花奖和西湖博览会上获奖数均居全省前茅。诞生了3位“国大师”,19位“省大师”,10位国际民间一级艺术家,以及一批高级工艺美术师。
    但眼下,“除了红木雕刻、工艺帽等少数品类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外,绝大多数生存艰难,处于‘保种’状态”。据沈寿艺术馆馆长卜元介绍,南通扎染曾是全国最大的出口基地,而今销量锐减,企业萧条;刺绣、蓝印花布、剪纸、灯彩等一大批享有盛誉的民间技艺也陷入“风雨飘摇”之中。业内人士将其称为“失山失地,节节败退”。
    “工艺美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论。”苗金卫说,有些民间技艺可以实现产业化,如红木雕刻、风筝等,但也有的因为应用范围小,产量极低,只能由政府扶持才能生存。如南通独创的彩锦绣、丝绸剪贴、木版画、灯彩等等。

    “江东船王”逼女婿当徒弟

    据南通市文化局提供的信息,目前支撑民间手工艺生产的中坚力量年龄都在55岁以上,而40岁至55岁年龄段出现断层,52岁的南通蓝韵坊布庄工艺美术师黄琦自称在行业内还算年轻的。尤为担忧的是,年轻人中愿意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人越来越少。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吴元新对此分析说,我17岁进入染坊学徒,47岁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0年的时间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时间太长、成本太高。
    “现在社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很难找到合适的传承人。”吴元新说,“2006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请我去讲课,苏州大学请我去带研究生,我想这下好了,我可以挑选传承人了。可是三年下来,毕业学生无一人愿意从事蓝印花布技艺,这样的教学只能起到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据了解,南通市三个国家级非遗民间技艺——蓝印花布、板鹞风筝、仿真绣,都是靠中老年工艺家在艰难地支撑、维持。
    后继乏人已成为普遍面临的严峻问题。年逾六旬的南通缂丝艺术传人王玉祥,在找不到人学的情况下,逼自己的女儿女婿学。有“江东船王”美称的红木雕刻大师朱宇,因女儿对这一行不感兴趣,只得“逼”科班出身的女婿从头学红木雕刻。大师们都希望自己打拼出来的事业能够延续、传承下去,不留遗憾。

    扶持激励政策亟需“落地”

    今年6月,南通市经贸委在一份专题调研报告中认为,加强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首当其冲的是,要把现有扶持激励政策落实到位,让民间艺人重拾信心。
    目前一些地方均设立了工艺美术行业保护发展基金,落实了大师带徒津贴制度。如扬州,每年拨款100万元用于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国家级大师带徒每月享受1200元的津贴,省级大师每月1000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年补贴8000元。杭州从1998年起,每年拿出200万元扶持重点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重点项目的关键岗位还享受工资额10—15%的特殊津贴。不少受访的民间艺人表示,政府重视不重视,是对民间工艺美术的一种姿态,一种导向。“保护民间技艺,必须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保障机制,否则任何口号都是空谈。”吴元新说。
    有关人士指出,传统工艺美术应坚持两条腿走路,既保留传统技艺的原汁原味,又努力做好市场化的适度开发,方能避免自生自灭。
    业内人士已注意到,近年在苏州、无锡、扬州等地建起了工艺美术馆,设立了富有特色的工艺品市场,如苏州刺绣一条街,扬州玉器工艺品市场、无锡紫砂专业市场等,都成为享有影响力的专业特色市场和旅游景点。连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相对贫乏的常州,政府也投巨资建立了工艺美术馆,设立大师工作室,无偿给国内的工艺美术大师使用。专家表示,政府搭建公共平台,这对增强工艺美术的生机和活力,是行之有效的“扶一把”举措。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