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显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蕴涵着人类的智慧。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精神血脉,这已成为当今社会文化领域的一项主题工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又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00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本世纪最大规模的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意在摸清全国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家底。常州市文广新局和各级领导,根据文化部《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普查工作的通知》及江苏省文化厅《关于全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列入各辖市文化局、区教育文体局和各文化馆、站的主要工作内容,积极开展了本市范围内的非遗文化普查。在全市专业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经过4年的普查摸底,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取得可喜的成果,全市境内的非遗资源共计1228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戏曲、曲艺、传统医药等16个门类。
为将各地普查成果做一个全面的整理与展示,今年年初,在省文化厅的统一部署下,常州市以辖市、区为单位编印了《普查成果汇编》。在此次普查汇编工作中,该市各辖市、区,突破局限,创新思维,通过工作实践和学习借鉴,摸索出适和本地区,且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各级工作部门、专业机构和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明确工作任务和具体要求,熟悉并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并且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把汇编的过程作为不断完善普查的过程,继续发动文化馆站、学校,再调查、再搜集,补充填实重要信息和资料。
经过几个月的奋战,常州市所辖金坛市、溧阳市、武进区、新北区、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共7个辖市、区,均以地区为单位编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本》,累计240多万字,是常州地区非遗的“百科全书”。项目分布为:金坛市145项、溧阳市236项,武进区200项,新北区340项,天宁区103项,钟楼区80项,戚墅堰区124项。全市共计1228项,并且各辖市区都撰写了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报告、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清单,收集了大批原始资料。通过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普查成果汇编》的编印,基本摸清了当前常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了解了遗产的特色、价值,以及当前的生存、传承及发展现状,更明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为下一步的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