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在“文化高原”上再造“文化高峰”

2010-03-02 09:36:00

   

    昨天,金陵饭店钟山厅内洋溢着浓浓春意,省2010年文化艺术界元宵节座谈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全省200多位文化艺术界代表济济一堂,共商文化发展大计,共同畅想江苏文化强省的美好明天。

  “江苏文化不仅要有高原,更要有高峰,我们要鼓励广大艺术家勇攀高峰。创作精品力作,文艺家必须要有三情,创作要有激情,对人民群众要有深厚感情,对生活要充满热情……”省委书记梁保华的即席讲话,诚恳、真切、动情,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文艺家,掌声一次次在席间响起。

  梁书记的讲话,既让文艺家们感受到了来自省领导的殷切关怀,又让他们深感肩负责任之重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们纷纷表示,要深入生活,勇于创新,多出精品力作,冲击文化高峰,让江苏悠悠文脉世代接力、薪火相传,在新的蓝图上谱写江苏文化强省的新篇章。

  关注时代是文艺家的历史使命

  听了梁书记的讲话,即将赴京参加全国两会的省作协主席范小青深有感触地说,文艺家是一个需要鼓劲、需要社会认同的群体。省领导在元宵佳节之际召开座谈会,为我们新一年的工作开了个好头。为了响应“多出精品”的号召,我们将对文艺作品提出更高要求,做出详细规划。尤其在文学这块,一定要有大的气魄、大的风范,朝着大作家、大作品的方向去努力。出大作品,首先要提高作家对生活的感悟和了解。要把心放下去,了解基层,了解社会。同时,还要把境界提上来。只有把这两个关系处理好,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感恩时代,感知民生,感悟生活”,是省书协副主席言恭达对梁书记讲话的最深体会。他认为,作为艺术家,最根本的是要把时代的特质和艺术特点以及艺术家的个人特性结合起来。过去的艺术是“书斋艺术”,而当今时代,艺术家担当的社会责任是前所未有的。他们必须深切关注这个时代,为人民放歌,让艺术在时代的特质下得到提纯。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家更加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坚守艺术品质,力戒浮躁之心。如此,才能创作出传得开、叫得响、留得住的艺术精品。

  传统的地方戏剧同样可以关注现代人生活,融入当下。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汪人元说,江苏戏剧品种多,从前年开始,我省重金向全国征集现实主义题材的优秀剧本,征集到了200多部优秀剧本。省文化厅选择其中最好的剧本给各剧团排演,观众好评如潮,并且捧得不少全国性奖项。这证明了一个铁定的艺术规律――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说到艺术规律,来自连云港的作家张文宝发自内心地说,从文代会、作代会到这次座谈会,感受最深的是省领导对江苏文艺创作把脉之准确、对艺术创作规律之尊重。他说自己来自基层,刚刚完成的报告文学《崛起的东方海岸线上》,关注的就是我省沿海开发。作为一个基层作家,没有理由不投入到这个火热的时代,努力写出有气魄、有思想、受百姓欢迎、能与这个时代呼应的优秀作品。

  创新让艺术拥有不竭生命力

  “善于继承、勇于创新,是多出优秀人才、多出精品力作的重要途径。”刚从欧洲演出归来的省昆剧院院长柯军,对梁书记关于继承与创新的说法深有同感。他说,昆曲有两个属性,一是文化遗产属性,一是艺术属性。越是传统的艺术,越是要用创新的传承方式去发扬光大。这次他在欧洲演出的《藏》,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对传统的一种创新,内容上反映的是现代人在生存过程中面临的困惑,形式上用书法和昆曲结合的方式,20天演出,几乎场场满座。他说,创新,让古老的昆曲与现代人有了更好的契合,也让昆曲得到了更好的传播。

  谈到继承与创新,花鸟画家喻慧最有感触。她的父亲喻继高是著名花鸟画家,“我临摹了父亲很多的画,应该说,这使我学到了画画的方式和方法。但我和父亲生活的时代毕竟不同,审美追求也不一样。所以,创新是我内心的追求。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绘画语言。这种探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不管怎样,我不会重复父亲。与父亲的作品相比,我更关注对生命的探求,画里包含了我的哲学思考。”

  省工艺美术总公司总经理马达对梁书记“继承传统、立意创新”的说法非常认同。他说,我省工艺美术在传承方面做得很好,创新却是软肋,近年年产值已掉出全国三甲。如何让传统工艺美术的符号、文化内涵与现代生活无缝对接?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对这个话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也给予呼应。她说,上世纪80年代,苏州双面绣题材无非是金鱼和小猫。现在,无论是奥运、航天等重大题材,还是英国女王等名人,或者是《父亲》这样的名画,都可以入“绣”。创新,让苏绣在中国四大名绣中处于领头羊地位

  人才是文化强省建设原动力

  “文化强省有三句话,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第三条最重要,有了人才队伍强,才有前面两个强。”梁书记渴求人才的迫切心情,也激起相关部门的共鸣。

  作为全省数万名艺术家的“娘家”,省文联目前正在规划一个人才培养工程。省文联党组书记王慧芬介绍,江苏优秀人才不少,关键是怎样才能将他们培养成高端人才,这是省文联今后工作的重点。首先要对前几年评出的优秀中青年艺术家跟踪培养,加快打造曲艺牡丹奖、电视金凤凰奖、民间工艺迎春花奖等平台,让他们有地方展示才华,更快地脱颖而出;二是为文艺人才提供创作的环境和氛围,比如举办读书班、高级人才研修班,为一些优秀艺术家举办专场演出、个人成果展示等。同时,定期组织艺术家采风、下基层,让他们从火热的生活中吸取营养,创作出既符合时代精神、又有艺术感染力的精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