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梳篦需要多大面积?常州梳篦厂为此专设了全新的梳篦博物馆,共5层。
博物馆一楼设为接待大厅和卖品部。可供参观的主要集中在二楼和三楼,6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对常州的宫梳名篦作了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7个部分:梳篦的起源、传说及创始人的介绍。新石器时代起至唐、宋、元、明、清、民国等时期制作的木梳和篦箕复制品;传统篦箕72道工序的制作、工具及材料,传统木梳28道工序的制作、工具及材料;1910年至今获得的国际、国内各类奖牌;民国至建国前常州梳篦行业名店、名家及梳篦制作的地区分布状况的历史资料;建国后60年来生产设计的精品与产品;梳篦民俗,“宫梳名篦”的名称;篦箕巷、木梳路的来历,现代梳篦传承人的介绍,2002年成为申博礼品,2008年6月入选国家非遗等相关介绍。
走进展览厅,仿佛阅读一本厚重的常州工商业发展史,从常州梳篦始自晋代,到京杭大运河穿常州城而过,篦箕巷的繁华仿佛就在眼前;再到百年前,常州的梳篦沿着京杭运河,走进上海、扬州寻常百姓家,走进清廷权贵的梳妆台,走向东南亚、西欧等国。
1600多年的故事,已经不是这600平方米能承载下的了。据说,得知常州梳篦博物馆重建的消息后,常州有很多老梳篦世家陆续向厂里捐赠家藏的宝物。金松群预计,过不了多久,博物馆内原本闲置的5楼也要派上用场了。

常州梳篦的魅力,在于至今还保留着半手工和半机械化相结合的制作方式。从材料的选择到一张成品篦箕出厂,需要经过骨梁、骨档、拉蔑、编楂、胶合、打磨、挫草、雕字等72道工序;即使是工艺相对简单的木梳,也需要经过28道“手脚”。其间大部分工艺,现在都可供游客参观。厂里的导游说,能亲眼见到一道道古老而生动的手艺活,对很多游客来说,非常新鲜。“许多游客跑上跑下,很多团队的游览时间,要比原计划延长1个多小时。”
车间设3层:选材、原材料加工,木梳开齿、制坯等流程主要设在一楼;木梳的打磨、做造型等流程则集中在2楼;3楼则是木梳描花以及篦箕加工的车间。
“现代人已很少使用篦箕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篦箕的年产量就开始从200多万张骤减到二三十万张。”金松群说,现在厂里主要以生产工艺木梳为主,厂里81位员工中,只剩下四五位工人专门从事篦箕生产。而且,随着常州很多梳篦老工艺人的去世,72道工序中,已经有数10道失传或被替代。2008年6月,常州梳篦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梳篦厂就着手寻找、恢复部分传统工艺,供游客观赏和学习。75岁的潘秀兰老人就是这么被请进厂里的。
车间里,潘奶奶一边把手上的篦楂按相同长度拗断,一边用一根细细的绳线,将拗断的篦楂编排绕紧。一连串娴熟的动作,快得连记者手中的相机都来不及拍下较为清晰的镜头,只看见细绳在潘奶奶的手指上跳舞。潘奶奶说,这编好的篦楂,经过加工就成了篦箕的梳齿,是制作篦箕的第40道工序。“工艺好一点的篦箕,至少要有120根梳齿,而且,每根梳齿的粗细、颜色都要均匀。”即便像老人这样手艺娴熟的,1个小时也只能编五六张。
据潘奶奶说,“做篦箕很辛苦的,又赚不了钱,有‘本事’的,老早就转行了。现在的小年青,就更不肯学了。”潘奶奶编的篦箕,厂里都是单独拿去包装成精品卖的。老人担心,再过几年,等她也老得干不动了,连编楂这点手艺也要失传了。
“参观过梳篦复杂的制作流程,尤其是看到潘奶奶的这些手艺,绝大多数游客都是要带两三把回去的。”卖品部的员工说,大多购买的是100多元/套的精品梳篦。“平均一个团队就要购买近2000元的商品。”
最近,来找“世博文化”的游客挺多的
其实,梳篦厂和旅游结缘也不是一两天了。“以往的常州梳篦,55%出口东南亚。上世纪90年代末,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常州梳篦也急需转型。”金松群说,那时起,常州梳篦就开始研发旅游商品,为国内各大旅游景区开发纪念品,包括为云南不少景区开发“阿诗玛系列”工艺木梳;为大连极地馆生产热带鱼造型的木梳等等。“现在,旅游纪念品已经占常州梳篦厂年销量90%以上。”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临近,来梳篦厂找“世博文化”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据悉,1915年和1926年,常州“老卜恒顺”梳篦,分别在美国旧金山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和费城世博会上,荣获一枚银奖和金奖。听金松群说,近百年来,中国历年参加世博会曾获得过1200次奖项,其中原件保存完好的,只有常州梳篦厂这两件金银奖证书。2002年12月,常州的楠木月牙竹节梳,还被上海申博组委会选中,成为申博礼物,赠送给与会的国际友人。目前,厂里专门为上海世博设计了二三十款工艺木梳,已送至上海世博局审批,预计元旦过后就能在全国上市了。在金松群看来,将常州梳篦传承下去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程,而推出工业旅游,抓住世博带来的巨大契机,似乎是眼下较好的选择。
有趣的是,推出工业旅游业务之后,不仅上海人,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外籍游客挺多的,还有许多老常州急着要来看。“当年靠着做梳篦这门手艺,养活了常州西门、南门一带近万户人家。难怪梳篦厂重修后,大家都想来看看。”厂里的员工统计,从5月份至今,平均每个周末,厂里要接待2-3个团队,其中三成是本地游客。“许多社区主动联系厂里,要组织市民来看看。”3个月来,接待的市民中,年纪最大的已有80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