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南京工艺美术大楼承办的“赵德桢、赵荣祖孙两代金陵竹刻艺术珍品展”,在北京东路31号南京工艺美术大楼二楼展出。展品汇集了赵德桢和赵荣祖孙两代的金陵竹刻艺术珍品近100件,涵盖了人物、花鸟、走兽、山水、书法五大题材,技艺以留青竹刻为主,也有沙地阳刻等。品种主要有臂搁、扇骨、镇纸、挂屏等。
明清时期的我国竹刻艺术,分别形成了以金陵(今南京)和嘉定(今上海)两地为中心的两大竹刻艺术流派。金陵竹刻的渊源,最早则可追溯至明代正德年间的李耀和万历年间的濮仲谦,他们创立了以简、浅为特色的金陵派竹刻,并影响全国。清代,金陵竹刻大家有潘西凤、方絜等人。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从事竹刻的艺人还有五、六十人之多,店肆作坊大多集中于城南门东的扇骨营、半边营、木匠营一带,以及江宁的三庄等地。制品以扇骨为主,也有帽筒、臂搁等,以“留青”为艺术特色。五十年代及之后,竹刻艺人主要集中在南京秦淮制扇社从事扇骨雕刻,代表性艺人则集中在南京工艺美术公司所属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竹刻创作。1963年,南京“留青”骨扇参加了在北京团城举办的南京工艺美术展览,在京城受到很高评价。赵德桢和赵荣分别是这一时期至目前金陵竹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赵德桢,1916年生,2006年九十高龄时去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城南扇骨营随金陵竹刻大家张家秀学艺。1947年应邀到北京琉璃厂刻制扇骨。六十年代起先后在南京工艺美术公司所属工艺美术研究所和栖霞十月制扇厂从事扇骨雕刻。1985年至2001年,一直在南京工艺美术大楼从事竹刻艺术。本次展览展出了他生前创作的二十多件代表作品,现已成孤品、绝品,价值极高。
赵荣. 目前金陵竹刻艺术唯一正宗传人。1964年生,赵德桢外孙女。自幼喜爱绘画,17岁随外祖父学习竹刻艺术, 1985年起和外祖父一起在南京工艺美术大楼专事竹刻创作。“留青”作品传承了金陵竹刻一贯的传统风格,简洁古朴,自然清雅,擅刻各种题材,尤长于仕女人物和花鸟翎毛。1988年和2005年,曾应邀到日本名古屋和新加坡等国交流表演竹刻艺术。现为南京市工艺美术总公司竹刻大师,在南京工艺大楼二楼设有专门从事创作和技艺传承的竹刻工作室。本次展品,是她从艺30年间的代表作。
金陵竹刻于2009年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责任保护单位为南京市工艺美术总公司。此次展览是赵德桢、赵荣祖孙两人的第一次作品展,同时也是金陵竹刻艺术史上的第一次展览。作品数量多,艺术价值高,许多作品均是首次面向社会展示,此前一直为赵荣个人珍藏,弥足珍贵。本次展览也是南京工艺美术大楼自上月底改造出新、重新开业以来的第一次展览。今后还将不定期举办更多类似的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