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民间艺术剪纸,很多人都会想到这门民间艺术流行在北方,其实在南京,剪纸大师的艺术造诣也很高。近日,南京的剪纸大师张方林向记者透露,他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心结,他想找一位专职的剪纸徒弟。
剪纸大师盼找传人
剪纸大师张方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南京剪纸在国际上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就是一个拥有如此身份和地位、掌握着一手技艺的大师却一直有一个苦恼,那就是收徒问题。
据张方林介绍,虽然从几年前开始,他就广泛在大中小学中普及剪纸知识,并找到了5个徒弟,但是目前只剩下了两位还在坚持,而且这两位都只能算是业余爱好者。
张方林告诉记者,自己也想收专职的徒弟,把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但是现在除了自己的儿子,因为是家庭传承的需要,还在跟自己学习外,一个专职的剪纸徒弟都没有。
其实不单单是剪纸,像南京绒花、竹雕等很多非遗项目,都面临着这样的难题。想要收专职徒弟来从事非遗的传承,那非常难。
多种方式扩大影响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非遗后继无人,南京云锦在这方面就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2月5日,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展览,作为南京非遗的代表,南京云锦研究所派出了周双喜和郭俊这两位代表性传承人,为观众展示云锦的制造技艺,在大花楼木织机上,周双喜大师和徒弟配合,为观众展示了云锦的制造过程,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
和周双喜大师一样,郭俊大师的徒弟也在现场为观众展示了挑花结本的技艺,作为南京云锦的核心技术,这也是它第一次走出南京对外展示。
采访中,两位南京云锦的传承人都表示,他们能够收到徒弟,能够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完全得益于南京云锦研究所在传承方面的投入。
非遗传承保护路在何方
虽然云锦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成功,但这毕竟只是个例。一些外地的非遗传承人培养方式也可以值得借鉴学习。像这次北京的展览上,来自甘肃广阳香包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在西北这样一个资源比较匮乏的地区,当地政府利用非遗的影响力,大力发展这个项目,并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投入。目前在当地,很多人都从事这一职业,而这也为这个项目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