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9日,谈志坚先生被宜兴电视台紫砂频道邀请,做客《大师说器》访谈栏目,与主持人一起畅谈宜兴青瓷的发展历史,和几度沉浮的曲折历程,以及目前宜兴青瓷的发展情况和未来的发展目标。
谈志坚先生目前是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宜兴青瓷制作技艺”传承人;曾任原江苏省宜兴青瓷厂厂长,现任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院长、碧玉青瓷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兼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副会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副会长;清华大学美院陶瓷艺术系特聘艺术家、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兼职教授,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
在节目中,谈志坚先生从原始青瓷的出现,到瓷与陶的区别;从中国陶瓷历史的发展规律到不同地区窑口青瓷的艺术特点;从青瓷是火的艺术到宜兴青瓷与其他青瓷产区在艺术特点和风格上的区别;从最专业的陶瓷烧制技术到最贴近人们生活的青瓷器皿的运用;都为观众做了详细的讲述,揭秘宜兴青瓷艺术其中的奥妙。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唐代诗人陆龟蒙对青瓷艺术的赞美和吟咏。宜兴青瓷虽美,却有着几经波折的命运。
原始青瓷始于商周,盛于唐宋。屡经盛衰,至宋末渐衰中断。期间,青瓷器的装饰也渐趋繁复。尤其西晋墓葬中出土的器皿,多采用刻划、堆塑等装饰手法,做工精良。南朝时期,青瓷生产受佛教艺术的影响,器物上以刻划莲瓣纹为主要纹饰,褐彩小而密集。
宜兴青瓷在唐代大量出产日用品,其中以碗、盘、罐为大宗,也有不少瓶成为当时的精品之作。断代后的宜兴青瓷起于1961年,在国家轻工部、故宫博物院和古陶瓷专家的重视下,恢复了宜兴青瓷的研试,并取得巨大成功,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宜兴青瓷出口到世界五十多了国家和地区,并多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友邦政要,30件宜兴青瓷珍品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此时的宜兴青瓷达到了最为辉煌的时期。到90年代末,宜兴青瓷再度凋零。
直到2007年,已经在陶瓷产业中取得卓越成就的谈志坚先生,目睹宜兴青瓷从辉煌走入低谷,怀着多年对宜兴青瓷的深厚感情,收购部分原国营青瓷厂的资产,致力于恢复宜兴青瓷传统技艺的传承,重振宜兴青瓷艺术的辉煌。
相继创办了宜兴市碧玉青瓷有限公司,筹备建立了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在中国陶都陶瓷城开办了“碧玉青瓷艺术馆”。并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鉴于对谈志坚先生对宜兴青瓷的再度复烧做出的贡献,先后被宜兴市人民政府和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授予“恢复宜兴青瓷工艺生产特别贡献奖”、“发展江苏陶瓷做出重大贡献奖”。
经过近5年的发展,不仅完成了对宜兴青瓷传统技艺的传承,并不断开发融合了均陶的堆花、紫砂的雕刻、高温色釉手绘等不同的技艺手法,丰富了目前宜兴青瓷的装饰技艺,有的填补了青瓷装饰的空白。近年来所烧制的精品屡次在国家级和省级创作设计大赛和展览中获得大奖。
重新绽放的宜兴青瓷再度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