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福拿下国字头“工艺雕刻之乡”

2013-01-11 13:41:13

      玉雕、核雕、红木雕以及佛雕年产值达7.5亿元,全镇从事工艺雕刻人员万余人,占常住人口六分之一。1月9日,吴中区光福镇拿到一块国字号招牌,晋升“中国工艺雕刻之乡”。

      据介绍,光福这次获得的是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颁发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国”字号招牌,目前全国仅有40多个地区获得此类称号。光福是近代玉雕、核雕、红木雕和佛雕的发源地之一。近几年由于市场的引领和政府的引导,光福形成了4大集中生产片区,4个产销一条街和1个集展示展销等为一体的专业平台(中国工艺文化城)。从原材料到雕刻加工再到销售,包括雕刻工具制作等,光福四大雕刻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2011年,全镇仅四大工艺雕刻从业人员就有万余人,产业产值达7.5亿元,约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20%。

      目前,光福有13位工艺美术者被评为苏州市、吴中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涵盖了玉雕、核雕、红木雕以及佛雕等传统工艺项目,具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工艺美术师称号的多达148人。“目前红木雕刻行业的从业人员大多在40—50岁,等这批工匠们年老眼花、雕花看不清、木工做不动时,真正的危机就来临了。”在光福从事玉雕多年的孙林泉对记者表达了这样的担忧,雕刻工艺人才青黄不接正日益成为“苏作”雕刻技艺转型的一大瓶颈。

      “要把传统工艺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不仅要提高质量,走精品化品牌化路线,提高艺术水准,还要特别注重培养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建年轻人才蓄水池,让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和创新。”1月9日上午,在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考评组的总结会上,多位考评组专家对光福今后工艺雕刻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吴祖熙表示,光福四大雕刻的工艺技法几百年来以世代相传或师傅授徒的形式沿袭下来,融入了各种木材雕刻技艺的精华,怎样来保护好雕刻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十分关键。“与工艺美校合作,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建立人才储备库,完善人才晋升激励机制,让技艺人才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吴祖熙建议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