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刺绣;艺术价值;当代艺术
“刺绣”古代称为“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照预设的花纹在纺织品上绣制图案的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其中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并称中国的四大名绣。因其流行于民间且多为妇女制作,故而在古代,刺绣也被称作“女红”,随之着近代中西方文化间不断地交流与融合,很多国人在受到西方艺术影响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现代艺术的多样化表现方式推动了刺绣与当代绘画之间越来越多的结合,发展到今天,刺绣已经不再仅仅作为一种装饰品而存在,其也可以用作表现艺术家们的思想意图。
一、刺绣艺术的现状
(一)工艺与传承现状
刺绣的生产主要有工厂模式、集散地模式及家庭闺房模式三种。这三种生产模式更有利弊,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家庭闺房模式。这种模式的工艺通常较为随意且大多为自产自销,作品中带有着浓重的民俗色彩;刺绣针法的传承则主要是家族式传承、家庭式传承和地域性传承三种形式。古时候,女孩在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自幼便开始学习刺绣技巧,其在自己家族当中的女性成员指导下逐渐地从开始接触刺绣到最后能够独立地完成绣品。地域性传承主要是人们闲暇时聚在一起,由当地绣工精湛绣娘传授技艺,学成后再融入自己的理解,形成不同的花色品种。刺绣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受到地方风俗文化和绣娘主观思想的影响,逐渐地形成了迥异的风格。在不同的地域风格的刺绣当中,虽然有些在图案上颇为相似,但针法的处理和色彩搭配却各有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几种地域风格逐渐地发展壮大,形成了中国的四大名绣,分别是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
(二)市场现状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刺绣的魅力是令人惊叹的,但与此同时,由于传统的刺绣艺人大多年岁较长,而使得很多特殊的刺绣工艺渐渐失传,此外,由于刺绣技艺的传承者大多为女性,这对刺绣的传播面也大有限制。从画面感及表现形式上来看,刺绣完全可以同油画相媲美,但由于其作品的完成要远比油画耗时更久,导致了大型的刺绣艺术作品很难批量生产和销售,而那些小幅且精美的刺绣作品,往往因为材料、人工、耗时远远超过油画,导致其市场价格过高,这也阻碍了刺绣作品在市场上大批量的销售。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所导致的刺绣作品在市场销售和对外沟通上的不足,使得大众对于刺绣的印象仍然停留在传统刺绣的阶段,新型刺绣的传播力度不容乐观,导致大众对于刺绣作品的效果和价值了解不够深入,也从侧面上造成了目前刺绣作品在市场上的受众面窄小。
二、刺绣艺术的属性
(一)“民间”的属性
刺绣始见于商周时期,发展到汉代,技术方面已经臻于成熟,到了唐朝,刺绣开始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当中,针法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对于刺绣的应用,已经从服装鞋帽等日用品逐渐用室内装饰、艺术创作等领域扩展。到宋代时期,高度发达的文化为刺绣的刺绣奠定了浑厚的文化基础,在当权者的积极推动之下,刺绣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逐渐受到大众的欢迎,刺绣从民间工艺向艺术迈进的代表——“绘画刺绣”由此而生,这一历史时期,刺绣由装饰品和工艺品摇身一变,带上了身份与文化的属性,明朝时,家族企业式的刺绣工坊开始出现,到了清朝,刺绣开始从社会走进宫庭,几乎成了宫庭的专属品,清朝典律规定,官员们需用不同的刺绣图案来代表不同的身份,但是刺绣艺术在清代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到了民国时期,社会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状况急转直下,刺绣艺术发展也停滞不前,几乎没有什么刺绣作品可以作为艺术品供人们享受,解放后,刺绣又重新回归民间,但由于形势及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所有的刺绣素材都带有着鲜明的政治和时代特色。随着我国国力的逐渐强盛,刺绣逐渐地从装饰品和附属品的角色朝着自由创作的方向发展,在当代,刺绣开始作为与绘画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创作手法参与艺术创作当中,而且其创作素材也吸收了当代艺术的许多特征,作品类型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二)从属的属性
在刺绣当中,针法技术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技艺,在不同的事物表现当中,有着各种迥异的针法风格。当代刺绣是我国社会结构的产物,有着很强的附属性,其表达出了当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与理论观点。而同时,刺绣自诞生以来就是带有着强烈的服装、服饰属性的,由于多个历史时期以来思想的禁锢,使得刺绣并没能够进阶成为绘画艺术作品,而一直是以工艺作品的身份存在。
(三)地域风格
刺绣有着浓厚的地域性特征,而针法便是各个流派最大的区别因素。我国最著名的四种刺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在龙袍、龙卦、八团袍等传世名绣品的针法、构图和色彩等方面也都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特征。
三、刺绣艺术价值的探究与提升
自油画诞生时,便主张用色彩来塑造人们所看到的一切,包括表现人、事物与故事,因而被冠以了“艺术”的定义。而刺绣也同样是这一原因,用色彩不同的线条来描绘人们所感知的事物,基于这一点来看,刺绣与油画的形式和目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刺绣的艺术价值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探究:
(一)古典壁毯中刺绣的艺术价值
壁毯属于壁挂的一种,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汉魏时期,我国就已经有精美的织物的问世,后期出现的缂丝即为一种以花鸟形象为创作元素的精致丝织图案。中世纪初,壁挂式羊毛编织画在欧洲倍受推崇。在当时的环境和气候之下,由于其天然的防潮、御寒、隔音性能,加之强烈的艺术美感,使其成为了建筑当中一种重要的装饰物。在当时,壁毯传承了油画的表现手法和形式,以豪华的写实风为主,那一时代的作品大多体现的是王公贵族的生活,宣扬的是宗教精神。当时很多作品规模宏大,织造豪华,工本甚高。当时的作品既有着纤维编织的独特魅力,又富有绘画独特的表现力,让绘画与丝线相结合,造就“织画”艺术一时的辉煌。从古典的壁毯艺术当中,我们可以感知到丝线的魅力,而同样以丝线为唯一创作手段的刺绣,则可以看作是另一种手法上的壁艺术,只是改变了原本壁毯的表现手法而已,这足可以让刺绣作品从工艺美术品或服装的附属品中脱颖而出,成为拥有自己美学特点的独立艺术品。
(二)当代绘画中刺绣的艺术价值
“当代艺术”在时间上指的是当今的艺术,在内涵上是指具各当代精神及语言的艺术,其萌芽于今天的文化,作品也必然突出今天的特征。当代艺术的表现是自由的,不拘泥于画种的界限,同样的,有着丰富表现力的刺绣材料也一样可以完成画家们的心愿。刺绣,既可以塑造栩栩如生的鸟兽,同时也可以塑造一个变形的人物。在当代艺术里,作者所使用的工具并没有任何的限制,画家们用针线在布上创作出自己的画作,虽然作画的工具不同,但是与油画相比,其不过是换了一种媒介和工具而已。
(三)“乱”绣的艺术价值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很我我新的艺术形式和绘画风格也相继出现,刺绣针法的局限性也逐渐被察觉并加以改进。刺绣巨匠沈寿在《雪宦绣谱》中自述:“我针法非有所受也,少而学焉,长而习焉,旧法而已。既悟绣以象物,物自有真,当放真,既见欧人铅油之画,本於摄形,形生於光,光有阴阳,当辨阴阳,潜神凝虑,以新意运旧法,渐有得。”
她将西方油画的肖像仿真特色运用到了刺绣创作当中,开创了“仿真绣”,亦称“艺术绣”。其作品不拘泥于传统,针法多变,极具有视觉美感。沈寿在刺绣中引入了西方素描、油画的表现方法,注重光影和写实,她的作品在意大利帝王肖像中国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卓越奖。可见,任何一画种,对观念的表达是创作者心中的欲望和梦想。
四、结论
总而言之,我们丝毫不怀疑刺绣的表现力之丰富,这在早期的高比林壁毯作品中已得到证明同,如果当今的刺绣艺术家们再次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以丝线为载体的艺术创作中,必将再现十七、十八世纪的盛况,必将掀起一场刺绣艺术的“复兴”,而国画、油画、水彩画和刺绣画也必将一道走入视觉艺术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冯雨.传统刺绣艺术的当代价值[J].艺术时尚:理论版(9):98-99.
[2]孔旭.商周时期的刺绣艺术[J].上海丝绸,2004(2):27-28.
[3]幸子.刺绣艺术家沈德龙先生访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艺术和科技的结晶[J].中国青年科技(08):48-49.
[4]胡胜.中国刺绣:永远鲜活的女性艺术[J].齐鲁艺苑,2004(3).
[5]李楠.针线的延伸——浅谈现代刺绣艺术[J].美与时代(上旬刊),2016(10).
作者简介:姚林芬,女,高级工艺美术师,1970年出生于中国刺绣艺术之乡——苏州镇湖,自幼喜爱苏绣,师从中国近代苏绣大师沈寿的第三代传人——苏州刺绣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大师牟志红老师,后又进入苏州工艺美院进修,从理论上拓开视眼,丰富自己的美学知识,使自己的绣艺进一步提升,所绣作品高雅丰富,用色和顺,丝理自然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