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创作与农村生活

[日期:2020-04-0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核雕产生初期,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核雕的快速发展,也没有彻底脱离开农村生活。舟山核雕更是如此。笔者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并在农村生活中掌握了赖以谋生的手工技艺,成人以后也都是在从事雕刻工作,对工艺创作和农村生活的依存关系颇有感触。

  关键词:核雕创作农村生活感悟

  在中国,很多传统工艺美术门类根植于农村,依托农村生活存在并发展。以舟山核雕为例。在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未能脱离开舟山这片农村土地,世世代代的从业者也多是舟山村民或周边村落农民。舟山核雕的初期形成也都是农闲时分,农民打发时间的副业产品。村民用刻刀来打发枯燥乏味的农闲时光,同时还可以赚取菲薄的收入补贴家用。真正大规模的核雕创作职业化现象还是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之后才出现的。核雕创作者不再从事农务,而是全心投入到核雕创作中。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来自外地,他们来到舟山寻求更多的核雕财富机会。舟山村也大面积兴建起来了商铺店面,电商、中间商穿梭在舟山店铺间,人们操着各地语音讨价还价、聊天生活。核雕创作在职业化过程中,越来越与农村剥离。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要求“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虽然城市山水尚未完全建立。但在我的家乡确实可以望山见水有乡愁。

  我是土生土长的光福镇冲山村人。青少年时期便在冲山村学习木雕技艺。二十年前转到核雕创作,也曾在舟山村生活过一段时间。但自从结婚生女之后,更多时候还是在苏州城区生活和创作。我在高楼里的家中,宽敞的阳台上放置了雕刻台,一坐便是一天,听着广播刻着橄榄核,生活一样安静,即使是在喧嚣的城市也并未有太多地违和感。偶尔也会去舟山或者冲山村里去一次,更多的时候还是探望亲友。城区的生活很规律,接送孩子读书,菜场买菜,雕刻台前不断琢磨,城市生活并没有让我认识到核雕创作与农村生活有太多的必然联系,甚至是没有联系。

  2019年,一直居住在冲山村的父亲辞世了,女儿也开始寄宿住校。看着孤单的母亲,我还是决定搬到冲山村的老宅里,陪着母亲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就这样,时隔二十多年,我又一次回到了较长时间的农村生活中。我的老家冲山村,地处太湖中的一个半岛上,依山傍水,村落虽不大,但风景极佳。村里的居民大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年长者,年轻一辈也基本外搬到城镇中去了。搬回去的时候时值夏天,老宅濒临湖边,我就将雕刻台安置在了可以抬眼即见太湖的房间里。雕刻我是放不下的,毕竟手握刻刀几乎成为我近三十年来不曾搁置的事情。村里生活一段时间后,我的核雕创作仿佛是如鱼得水,构思之敏捷,行刀之顺畅,效率之高能。均让我始料未及,惊喜望外。这种创作体会是在城市生活之后从未捕捉到的,这不得不引起了我的注意,由此,核雕创作与农村生活的话题便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

  诚如文章开篇所言,核雕创作与农村生活有着天生的血脉联系,存在着一定的依附关系。应该讲,是农村生活长期滋润着优秀核雕创作。

  冲山村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村庄不大但却清爽干净。居住的民宅聚拥在一起,田间地头尚有自给自足的青菜家禽。村头的渔港,经常停靠满载归来的渔船,村民也往往买到最新鲜的湖鲜。或许因为年轻人较少的缘故,村子依旧保持着较为传统的作息。清晨的鸡鸣狗叫伴随着炊烟袅袅,村庄在晨曦中开启了一天的生活。晚上八九点钟的样子,尽管路灯明亮,各家各户也均都熄灯入睡。古老的村庄在新时代里依旧保有传统的宁静。生活在其中,我最先便是作息时间的改变。没有了晚睡和懒觉,一天的时光就变得饱满充实,神采奕奕。当然最是那烟波浩渺的太湖,推开窗户,扑面而来的便是湿润的气息,这种感觉神奇般的同几十年前并无二样,紧接着便是一望无际的广阔,那一刻内心便无局促和沟壑。日常所食多是母亲种的蔬菜,晚饭后环步村庄,有湖风和山路为伴,一切都是童年最美妙的记忆。幽静适宜的乡村环境,让我的内心安逸舒适,洗脱了城市生活的喧嚣浮躁,山水结成的小乡村,才是安放心灵的小港湾。

  放下刻刀的休息时间,散步的同时也是在走街串巷。所遇到的也都是熟人,或是看我长大的老者,或是年纪相仿的儿时玩伴。有搭无搭地闲谈几句,无外乎嘘寒问暖、旧时记忆。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也一切很是亲切。这是城市生活无法做到的,最起码是无法如此频繁地做到。尤其是他们用乡音呼我一声乳名,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青少年时期,那种深藏内心的真趣便被一呼而出,诚欣诚喜,赏心悦目。唤人乳名在农村生活中是没有避讳的,一则年纪允许,二则均是老街坊,彼此知根知底,再熟悉不过也再亲切不过。农村生活的人际关系,是不能用和谐来完全概括其美好的,更多地是在宁静生活中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友善。在这份坚守和友善中,我们可以共同分享生活的美好。

  冲山村是全国有名的佛像雕刻村。我初中毕业后,便在村子里拜师学习佛像雕刻。而今,村里还保持着相当规模的佛像雕刻状况。佛像雕刻艺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然秉持着数百年来的雕刻习性。冲山村的佛像雕刻还是以家庭小作坊的传统形式存在,多是夫妻合作生产。所以,步入冲山村就可以闻到扑鼻而来的香樟木香气。佛雕与核雕同属雕刻门类,二者虽有区别,但是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散步时候再次体会佛像雕刻,对我的核雕创作有着许多的借鉴点和对比点,这就仿佛是透过镜子观察自己一样。这里的手艺人生性淳朴,多是坚守二十年以上的忠实手艺人,与他们交流可谓是志同道合者的切磋。这种切磋涵盖了制作技艺和工艺情感等等。佛雕和核雕这对姊妹艺术在切磋中实现着提升。

  这便是我切身感受下,对核雕创作和农村生活的关系领悟。农村生活近乎寡淡,但却祥和宁静,这里的人们彼此熟知友善,这里的环境舒心雅致。这些都无形中影响和感染着手艺人的创作心态,优秀的作品必须要拂去内心的浮夸,核雕创作亦是如此。同时,有着姊妹艺术的交相辉映,核雕创作显得并不呆滞,反而有了更多的突破和借鉴。然而,真正清晰明朗的概括出核雕创作与农村生活的辩证关系,似乎又让人感到词穷。是的,它们就是存在着很微妙的神秘关系,不能深入农村生活的核雕创作者更是难以体会。也正应了那句人尽皆知的名言,“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核雕便是这源于农村生活的传统手艺。《考工记》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设计的理论著作,它明确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再次回归农村生活,我才深切感受到“天有时、地有气”之于工艺创作的真正含义。

  参考文献:

  [1]李晓.核雕撷美:中国工艺美术记录丛书-百工录苏式核雕[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2.

  作者简介:

  李晓春,男,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1972年2月生,苏州冲山人。从事核雕二十多年。所雕人物、花鸟等题材作品,刀工凝炼老辣,线条灵动舒雅,风格独树一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