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陆慕蟋蟀盆发展路径探析

[日期:2019-12-0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蟋蟀盆分南北派,北方以天津盆为代表,其特征是粗犷、壁厚、花纹少。南方盆的生产主要集中在苏州陆慕(墓)镇,特征是形状繁复、花纹多、做工精致。本文着重自明代以来,苏州陆慕蟋蟀盆的发展历史路径及传承人作一简单梳理。

  关键词:蟋蟀盆陆慕

  清代朱琰《陶说》卷六说器里,介绍说苏州制蟋蟀盆名家陆、邹两姓,其实应该邹、莫两姓。追根溯源,在华书局点校本《戒庵漫笔》里记载,将陆墓邹、莫二家错误标点陆墓、邹莫两家。甭看小小蛐蛐罐,它所蕴含的学问可不小,里面有人文、有历史、有民俗。

  一、历代蟋蟀盆名家览表

  苏州人做事情,往往登峰造极。小到一个陆慕(墓)蟋蟀盆,也要做成全国的首屈一指。在玩斗蟋蟀上,所用的器皿讲究精致,像罐、槽、盂、栅、横、牌等均有专门用处,且质地各异,分瓷、玉、石、泥、紫砂等。在蟋蟀盆的材质中,以澄泥陈旧者为好,据说特别容易养虫。

  蟋蟀盆可分南北两派。南盆自然以陆慕首屈一指,所谓的“南盆”一说,基本上专指陆慕所烧制的蟋蟀盆。陆慕现在叫元和,就是距苏州娄门外五里许,自然是因为三国时吴国名将陆逊墓,在此地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自明代起,陆慕蟋蟀盆高手云起。像明代的于瑞章、吴高等;明末清初的于玉章、李公亮、邹显明等;清代前期的李焕章、邹云亭、杨彭等;清代中期的李瑞森、邹顺兴、袁恒盛等;晚清则有王义兴、许元顺、袁万兴等;晚清到民国时期则有李介福、沈源兴、潘全记等;至当代则有袁中华、苏晓红、沈世男、蒋泉林等。

  二、陆墓蟋蟀盆历史沿革

  可以说,“南盆”是明朝苏州御窑水与火的“衍生物”,从而释放出了能工巧匠们无限的想像力。这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他们抟泥造物的一际别样风味的风景线。所谓的“琴棋书画、花鸟鱼虫”,是中国古人所称道的“八艺”。由于“南盆”的出现,使得蟋蟀成为“天下第一虫”这一说法。

  追根溯源,蟋蟀盆的制作和使用,始于南宋,盛于元明。明代宣宗朱瞻基酷爱斗蟋蟀,于是下诏给苏州知府进贡,因此苏州亦刮起捉蟋蟀的风气,蟋蟀盆自然在此社会风气中逐渐昌盛起来。逐渐的形成了北方以天津为代表,南方则以苏州陆慕为主的蟋蟀盆。

  南盆特征形状上繁复花纹多,做工尤为精致。据《吴门表隐》一书所记载,唐宋时因流行斗蟋蟀,自然在陆墓御窑村就有了烧蟋蟀盆的小窑。南盆在制作精选河底泥料,悉心制坯,所烧制出的蟋蟀盆则有乌、黄、白、青等色。陆慕蟋蟀盆制作精良,种类繁多,款式上有竹节高盆、直桶凹口盆、多角盆、腰鼓盆等。

  陆慕蟋蟀盆历史有千年,落款却是从明朝开始,但以集体单位落款的唯“新民五社”独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按照“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积极推进工艺美术领域的各项工作,陆慕蟋蟀盆的生产也得以迅速恢复。这一时期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历史时段,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蟋蟀盆的艺术创作开辟了崭新的发展道路。

  建国初,苏州市将一批制盆工匠组织在一起,成立合作社来制作蟋蟀盆。目的主要用于出口香港,内销则少量,且落款“新民五社”,甚至其中不乏民国制盆大家。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可想而知这批盆的质量可谓上乘。

  自改革开放后,苏作陆慕御窑村一带的村民,逐渐的恢复制售蟋蟀盆,制盆户曾经达到近百家。像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陆慕蟋蟀盆制作项目省级传承人袁中华,最开始所制作的蟋蟀盆供不应求,所以他也是没日没夜地批量生产。后来他逐渐意识到,要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做精品,让它像艺术品一样世世代代传下去。

  所谓的精品蟋蟀盆,要的就是千淘万选的艰辛和铁杵成针的磨练。熟悉蟋蟀盆制作的人均知晓,做盆本身就是件苦差,十多道工序既需要力气又要像刺绣一样精心加工。在制作过程中,要赤着脚像揉面粉一样反复的揉捏均匀。仅仅十多斤泥土,就要踏上个把钟头,这样揉捏出来的泥质,才会均匀粘韧似胶,烧制而成的蟋蟀盆才能清脆如玉。

  三、苏州陆慕蟋蟀盆工艺特点

  陆慕蟋蟀盆在形制上精细雅洁,外观看来十分精致。从造型上分有六角盆、八角盆、腰鼓盆、南瓜盆等种类;图案分有龙凤鸳鸯、山水花鸟等题材;以盖式分有平盖、坐盖、天落盖等式样,底来分有平底、凹底及三足、四足和六足,在形状上又分兽足、圆足、云足和芝足等。

  蟋蟀盆在制作流程上较为复杂,耗时也长。单单从工序上来看,就有选泥、过滤、阴干、制坯、成型、光盆、再阴干、暴晒、进窑烧制等十多道。鉴于它有缩水的特性,所以说在塑型难度上要高于一般的陶瓷。而陆慕蟋蟀盆制作精选泥料悉心制坯,所烧出的蟋蟀盆有乌、黄、白、青等色。在出窑后,放在红茶水或河泥中浸泡,使泥盆吸足水分,这样制成的蟋蟀盆才能具备很好的透气性。

  目前看来,在陆慕一带的蟋蟀盆名家,其市场还是有一批忠实粉丝,但价格也较高。或许众多的买家已然成为藏家,不满足只是将蟋蟀盆用来养蟋蟀,目的是用来观赏、收藏和投资增值,同时大大促进了陆慕蟋蟀盆艺人研制新品的积极性,从而使品类不断增多,技艺才得以持续传承。

  参考文献:

  [1]叶志明.《忽闻蟋蟀鸣(江南陶冶陆墓蟋蟀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沈水男,男,苏州民间工艺家,工艺美术师。1954年出生于蟋蟀盆制作世家,从事蟋蟀盆制作三十余年,工艺细腻,擅于创新;其作品先后荣获国家、省级金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