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苏州戏剧服装的传承

[日期:2020-06-0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明清以来,苏州一直是全国戏剧服装的中心。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苏州剧装戏具厂的传统戏剧服装开始萧条,只能靠开发影视服装制作来维持生计。人们都在思考,苏州传统戏剧服装技艺该如何传承发展?笔者特结合自己的实践撰写本文谈些看法。

  【关键词】苏州戏剧服装传承创新

  “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

  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

  皓月当空,恰便似嫦娥离月宫,

  奴似嫦娥离月宫,好一似嫦娥下九重,

  清清冷落在广寒宫,啊,在广寒宫”

  ……

  舞台上正上演着传统剧目《长生殿》。唐明皇和杨贵妃跌宕起伏、缠绵悱恻的剧情正进行到全剧最惊艳、最瑰丽的一出:只见贵妃身着一袭华贵的大宫装,婀娜多姿地转动舞裙,几十条绣花彩带纷纷飞起,顿时眼前花团锦簇,蝶飞凤舞……台下的观众已然被深深的吸引,连呼吸都变得低沉,唯恐惊动了台上那位风华绝代的佳人。

  每天舞台上都在上演着一出出悲欢离合的剧目,然而鲜少有人会问那些衬托角色身份、性格、神采的戏服是出自何人之手呢?如大宫装有64条长短不一的飘带,腰间有20个秋叶,袖子由各种颜色的布条拼接而成,再配上三层样式不同的云肩,而且每一片彩带、秋叶、布条、云肩都配有刺绣精美的图案,通过手工刮浆、细缝密嵌、缝上排须、最后拼接完工这些工序才能完成。当演员们在台上为观众呈现精彩表演时那一个瞬间的亮相,他们身上穿的剧装都是我们苏州剧装制作艺人经过冗长、复杂、耗心耗力的结果。

  苏州剧装技艺是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城市的文化积淀。自500年前”百戏之祖“昆剧在苏州问世后,苏州剧装便风靡天下,苏州成为明代全国的戏衣制作和经营中心,众多戏班集聚,自然需求大量的剧装戏具,而一件好的剧装则需要许多工艺程序才能完成,但必须抓住其中的三个关键环节:

  1、选用真丝面料:剧装大多启用真丝面料制作。苏州自古就是桑蚕丝绸之乡,明清时期更是在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产品种类等方面均超越了前朝。清康熙至乾隆年间,苏州织造局的生产规模是全国之冠,苏州传统丝绸手工业进入顶峰时期,所以苏州完全能提供给戏服需求者最好的面料。

  2、运用苏绣技艺:戏服主要运用大量的刺绣图案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并体现演员的身价的。苏绣举世闻名,因为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等特点,表现在戏装上的图案不仅符合人物身份,而且光彩照人。

  3、艺人心灵手巧:制作一件好的戏服要经过很多繁琐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制作工匠,苏州工匠心灵手巧,善于巧作,担任这项工作是最合适不过的。

  苏州的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优势,造就了明清时期苏州剧装行业的繁荣和发展,一直到解放前至1956年全国剧装戏具生产和销售大部分仍然集中在苏州。之后在人民政府的组织下,由原来散兵游勇式的私人作坊组成了一家拥有技术最全面,人员最精良的剧装戏具厂,当时全国有名的戏班名角甚至赫赫有名的“四大名旦”的私房戏服都钟情于苏州定制。但是后来因为社会发展变化原因,传统文化和技艺受到了冲击,苏州剧装行业开始一蹶不振,行业生产和经营业绩急剧下降,至90年代厂家已不能单纯的靠传统戏曲服装的业务维持生计,只能以开发影视服装制作等来作为补充,但是这样就影响了传统剧装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又因为技术人员和熟练工老龄化,后继无人便成了当务之急。

  正当剧装戏具行业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时,2006年苏州剧装戏具技艺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后经在政府一系列的对苏州剧装行业的宣传、扶持、保护的措施下,曾经暮色黯淡的行业,几近枯萎的传统手工技艺如遇甘霖滋润,又焕发了生命力,重新开枝抽芽蓬勃发展起来。首先,政府的宣传集中有力,让企业扩大了知名度增加了业务量,也使得原本对这行业比较陌生的人有了兴趣并希望能来了解和交流,提升了这项技艺的文化内涵并且培养受众群,特别是年轻人的兴趣,为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输入了新鲜血液。其次,政府对企业和技艺传承人资金上的奖励和扶持也巩固了这支原本脆弱的队伍的凝聚力,过去低收入让很多手艺人流失,人心涣散,现在得到政府的鼓励信心大增,愿意安心于这项工作。最后在保护方面更是积极有力,出台了一系列对非遗项目的保护措施并逐渐规范化。

  以本人为例,我在大学是学习绘画专业的,1994年被分配进苏州剧装戏具厂工作。在刚接触到这门传统手艺工作时,说实话内心是排斥的。因为这个工作虽然需要绘画功底,但刚开始每天重复师傅交待下来的老稿纸,而且还必须一丝不苟的照搬,并且戏曲图案的线条细密繁琐,又有非常严谨的规格,不能像在学校里学习时那么自由发挥,天马行空,可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绘画。而现在除非师傅要求画一些改良的图案,其余是不允许随意改动的,而且这行由于当时市场和体制的局限,收入也是很微薄的,于是内心一直是处于动荡中,随时准备离开这个行业。但是随着时间慢慢推移,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磨砺和挣扎,也就是在自己对是否在这行坚持下去比较犹豫的时候,苏州剧装戏具厂在2006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厂长李荣森则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接着我也在2010年被评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之后,由于国家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民间一些对本行业喜爱的团体个人,不遗余力的宣传和各方位的支持,而且从开始对戏曲服装制作的初步参与,到越来越多的能独立完成,看着舞台上自己参与制作的服装亮相,自豪感也与日俱增,对这行当的情感也愈加深厚。

  时至今日,我在这个行业已经工作了25年,对这个行业已难以放下。我无法预期这个行业未来的去向,但我愿意做好现在,为做好苏州剧装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创新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简介:

  翁维,女,1975年9月生,大学本科毕业,工艺美术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剧装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兼任中国戏曲学院的实习基地指导老师和苏州技师学院教学资讯官

  1994年进入苏州剧装厂从事“剧装戏具”设计制作工作。曾参加昆剧《牡丹亭》、京剧《成败萧何》、黄梅戏《徽州往事》、电视剧《孝庄秘史》、《笑傲江湖》等多部影响较大的戏曲剧目的演出服装设计制作。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