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苏绣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属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属于优秀的工艺美术门类。
关键词:工艺美术苏绣传统文化丝绸
文化是根,是魂,是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文化的凝结形成传统,文化的传承关乎未来。苏州文化蕴含着优秀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苏州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传承和开拓,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能结合时代特点不断推陈出新,从而使苏州文化日益根深叶茂、绚丽多彩,使苏州大地始终生机盎然、繁荣昌盛。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涵养情操、修身益智、凝聚共识、励志图强等特殊价值。工艺美术就是制作采用手工业方式的造型艺术。“工艺美术”是20世纪初从日本舶来的词语,语词虽晚,但它涵盖的若干门类却是最早的艺术创造。在中国,即令不把更早的饰品包罗在内,也能溯到8000年前。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苏绣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属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属于优秀的工艺美术门类。
一、苏绣的形成
吴地自从创有了刺绣,从此改变了断发文身的旧习俗,刺绣逐渐遍及吴地。隋唐时期,苏州成为“雄州”。苏州的刺绣,不仅在全国已负盛名,还向周围扩散传播,对东邻的日本刺绣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中国工艺流传域外影响深远的典型事例之一。
明中叶以后,苏州丝织手工业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都有显著提高,织出的产品巧变百出,花色日新。常用的有表面光洁明亮的丝织品“缎”,中型厚度的丝织品“罗”,其纹望之如冰凌的斜纹织物“绫”,还有素绢和提花绢,方目纱和绞纱,绸和锦等等。这些丝绸,色泽艳丽,平服光亮,轻软滑爽,其中著名的“吴绫”、“苏缎”,面料精致,闪闪发光。这就为苏州刺绣提供了花色众多的原料,经过刺绣点缀,绫缎更加精致高雅。苏州利用地方特产原料发展副业,既无采购贩运之困难,又可随时染织,选配各色原料,使苏绣的制作大有可为。
刺绣必不可少的花线也产于苏州。花线的色彩优劣、质量好坏,关系着绣品成败。苏州花线可染一百多种色彩,都具“光、滑、细、柔”的特点,规格品种极多,可根据刺绣需要分别选用。如用于刺绣艺品和高档日用品的花线“加市贝”(刺绣艺人对这种花线的称呼),可分劈成细若蚕丝的线绒,使绣出的绣品薄匀贴,和色无痕,是苏绣所以能精美细致的主要物质条件。
苏绣的形成与苏州的文化密不可分。苏州是历史文化古城,人文荟萃,世所闻名。苏绣受文人的影响,带有诗情画意的韵味。一些闺阁小姐因新郎是文人雅士,所以手中的绣品也以风雅为上。明代中叶是苏州画坛的鼎盛时期,出现了数以百计的画家,而“吴门四家”为其主要代表。开创了中国画坛一代新风的“吴门画派”影响深远。苏州的刺绣以各色丝织物上表达绘画精神,运针如笔,纤细如毫发,,家中叶是苏州画坛的鼎盛时期,出现了数以百计谋以风雅为上,薄匀称能以多种针法熟练地绣出各类精致日用品和艺术绣品。这样的绣品自然含有苏州文化艺术的丰富内涵,逐渐形成了苏州特色的刺绣。
明代正德年间昆曲在苏州昆山兴起,促使苏州制作剧装戏具的行业也兴盛起来,文化艺术与刺绣艺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品种多样的工艺美术品,在题材、技法、色彩、装饰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苏绣风格的形成,自有其苏州文化艺术方面的深厚底蕴。再看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市场需求。苏州在当时已然是一个商业经贸中心。各地商贾纷纷在此建立会馆,以联络乡谊和居停经商,有案可稽的工商、仕商会馆达四十七所,苏州成为全国工商会馆最多的城市。这种生活环境对于苏州刺绣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苏绣确定了其服务对象:富豪和文人。由此苏绣确定了它的思想内涵,也确定了它的表现方式和技艺的施展。
二、苏绣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的国家,中国人以其卓越的才能织造出令世人惊叹的丝织品,人们习惯上把这种丝织物统称为“丝绸”。丝绸的品种、质地、工艺、用途多种多样,丝绸也是苏绣的主要底料。1954年后,苏绣业率先组织起来,从苏州文联刺绣小组,到苏州刺绣生产合作社、刺绣工厂和刺绣研究所,城里的刺绣艺人全部集中在企事业单位,都设立绘画设计室,专门有书画家为刺绣者提供精致而适宜刺绣的画稿。刺绣研究所设立刺绣专修班,组织年轻一代学习绘画理论、刺绣技艺,培养出一批刺绣新秀,他们后来都成为研究所的中坚骨干力量。研究所还设立针法研究室,进行刺绣针法运用的研究,创出许多苏绣新品。由于苏州刺绣业的专业化,相对集中了有专业知识的创作设计人员和一大批技艺精湛的苏绣艺人。他们将画和绣相结合,创作生产,艺人之间经常磋商探讨,这使创作设计的刺绣题材既广泛又新颖。
在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中,民间美术占有重要的位置,显示出博大的生命力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我国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组成了广博而宏伟的文化体系。古老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的民族文化,民间美术便是这个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并且长期处于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及封建经济社会体系中,使民间美术的传承经由世代的积累而不断发展,形成了绮丽多姿的风貌。民间美术在原始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支持着我国广大农村的大众艺术。支撑着劳动人民的精神世界,囊裹着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魄。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工匠因材施艺、因地制宜、独运匠心、创造了品类丰富、技艺高超、境界独到的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华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手工艺,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特征,又显示了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充分地展现了中国人的卓越创造力和丰富的生活情趣。刺绣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中,是一颗闪耀的明珠,它是基于“丝”的发现和利用而渐渐发展的,不仅充实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带来了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刺绣是用彩色的绒、丝、棉线,在麻葛、布帛、绸、缎等底布上借助针的运行,从而绣成文字、图像或花纹。刺绣工艺有很强的艺术特点,细腻精巧、针法丰富、雅艳相宜,图案工整娟秀、色彩清新高雅。
参考文献:
[1]林锡旦.《典范苏州-社科普及精品读本》.古吴轩出版社,2014.12
[2]徐雯、吕品田.《传统手工艺》.黄山书社,2016.02
[3]童芸.《织染》.黄山书社,2016.02
[4]尚刚.《极简中国工艺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陆彩凤
高级工艺美术师
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
苏绣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苏州市民间工艺家
吴中工匠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江苏省刺绣专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