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根据文献记载,高质量核雕作品的大规模出现应该在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和文人、商贾的关注,使得核雕技艺开始受到重视。现存的历史文献中,明清的核雕作品大多以蟠桃核为主要材料,对明清核雕匠人的评价也十分高,其真实性已不可考。南北派核雕的出现,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核雕技艺在明清时期的辉煌。
关键词:核雕;明清;文献
核雕技艺是我国一项优秀的手工技艺,也是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不重视手工艺的历史传统,以及文献记载缺失等原因,目前可见的关于核雕最早的记录是明代张应文著作《清秘藏》中记载的,明代宣德年间有个叫夏白眼的,“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而使核雕真正让世人广泛知晓的是明代魏学洢所作的《核舟记》一文。明清时期,核雕制作工艺有了大幅提升,精美的核雕作品层出不穷,核雕作品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都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1.明清时期核雕作品的原料
核雕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清时期,与当代核雕以橄榄核为主要原料不同,由于历史传说等原因,明清时期主要的核雕原料是桃核。
宋濂在《奉制撰蟠桃核赋》的序言里写到,洪武八年朱元璋在端门召见翰林,朱元璋出示了内库所藏巨桃半核,命宋濂作赋。这个核长五寸,宽四寸七分,前面刻“西王母赐汉武桃”等十个字,用金漆涂在上面,中间雕刻了乌龟、仙鹤、气等事物,后面雕刻了“庚子年甲申月丁酉日记”十字,也用金饰之。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核雕之所以选用桃核作为原料,是受了“西王母赐汉武桃”这一历史传说的影响,致使古人认为桃核具有灵气。这一现象,在此后的许多文献记载中可以得到印证。如明代万历年间先后辑刻而成的方于鲁《墨谱》卷一及程君房《墨苑》卷四都有“蟠桃核墨”的说法。乾隆年间汇辑内府藏砚编成《西清砚谱》中记录着一件“宋端溪子石蟠桃核砚”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二、明清时期核雕作品的内容
如上文所述,由于受到“西王母赐汉武桃”这一历史传说的影响,明清时期核雕作品的主要内容大多是与之相类似的神话传说为主,以达到求仙赐福的目的。另外,文字也是明清时期核雕作品的主要内容。明代学者焦竑在《焦氏笔乘》中写到:今御府核亦多古人题字。”也就是说,明代核雕匠人喜欢在自己的核雕作品中题字。可见,明清时期的核雕作品,以刻字为主,同时也加以图绘装饰。
三、明清时期的核雕工匠
历史文献中对核雕工匠的记载不是太多,而且许多带有夸大的成分,其真实性以不可考。
一位名叫“夏白眼”的核雕工匠是目前可知的最早的核雕工匠。值得留意的是,记录其人的《清秘藏》为嘉靖以后文献,这或许与明代中晚期社会的变迁有很大的关系。明中后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思想文化得到了一定的释放,市民阶层文化兴起,知识分子想法趋向多元,他们把更多注意力投入到工艺美术领域,核雕开始受到重视。在“夏白眼”之后,有记载的核雕工匠开始逐渐增多。
明清时期最著名的核雕工匠是常熟的王毅。这首先要归功于因魏学洢所写得《核舟记》一文。王毅字叔远,号初平山人,虞山(今常熟)人。在他之前还未见有人制作核舟,在他之后核舟开始盛行。核舟以东坡游赤壁为题,“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这可能是明代核舟的巅峰之作。
明清时期核雕工匠,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工匠,而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的文人。
以王毅为例,我们甚至可以在文献中找到他所做的诗一首:《雪崖秋晚作》:“草白秋风后,花香晓露初。扶藤萦藓石,引水灌芙蕖。久病多仇药,长贫独爱书。萧然深闭户,自觉送迎疏。”可见王毅是有一定文学素养的读书人。
明清时期核雕工匠的技艺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核雕作品内容的丰富程度、雕刻的精细程度都不亚于当今。我们可以从清初文人笔下对核雕的记载中可见一斑。如宋起凤《核工记》载:“桃坠一枚,五分许,横广四分。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疑思诸态,俱一一肖之。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与《核舟记》一样,这个核雕作品中,也兼具了山水、建筑、器具、人物、诗文等诸多复杂的要素,可见当时核雕工匠技艺之高。
四、明清时期的核雕流派
明清时期核雕匠人主要来自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其他地区从事核雕事业的工匠并不多,这一点从我们在前文中所举的核雕工匠中可以看出来。核雕工艺虽得到精英阶层的认可,但由于其工艺难度极高,制作周期又长,所以在当时从事核雕工艺的匠人并不多,核雕并没有发展成规模较大的工艺门类,其影响也仅限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一带。直到清晚期,因出口需要,广州一带才出现了部分以核雕制作为职业的工匠。这一带的匠人也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消失了。因此,明清时期的核雕流派,南北之分并不明显,北派核雕当时尚未十分盛行。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可以说是核雕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与明清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尽管文献记载中对明清时期核雕的整体风貌记载不多,但我们依旧能从零星的对当时核雕作品和核雕工匠的记载中,感受到当时核雕技艺的兴盛。
[参考文献]
【1】徐静,核雕的艺术价值与审美,雕塑,2018(01)
【2】袁牧,苏作核雕的形式内容与艺术特色探析,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3)
作者简介:曹华,女,现为工艺美术师,东吴匠师新秀,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副会长。2005年自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师从母亲许忠英步入核雕艺术的创作领域。核雕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各类展览中多次荣获金银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