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核雕作为一项古老的技艺,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不断地传承下去,就势必需要深入到年轻人,尤其是学生群体。因此,将核雕作为一门课程走进校园,是发展核雕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核雕课程开发,需要遵循课程开发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法,通过科学化的方式,逐步形成核雕课程、核雕课程文化。
关键词:核雕课程;学校;文化
核雕艺术同很多传统的手工艺一样,如今也面临着传承人年龄结构老化,社会接受度不够广泛的局面。为了让核雕艺术能够保持其活力,必须让这一艺术形式走进学校,走入青少年的生活中去。但是,如果只停留在让学生了解的层面,依旧无法解决传承人年龄结构偏大的问题。所以,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核雕文化,也为了培养核雕技艺的接班人,在让学生有感性的了解之外,必须向学生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核雕基础理论知识,并手把手地教孩子们使用刀具进行基础线条雕刻,给学生们营造良好的课程环境,设置科学合理的核雕课程,提升核雕艺术的文化品位。
1.课程环境营造
核雕课程基地的建设,首先需要营造良好的课程环境,从校内建设到校外开辟,从有机拓展到整合优化,学校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配套建设和研究。比如建设专用教室、专业基地、建立陈列馆、联系专家工作室等。
(一)建立核雕课程专用教室
一个良好的课程环境能够产生很好的影响,能够让学生建立对该课程的好感。环境对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核雕课程需要建立专用教室,专用教室是课程实施的专用空间,是影响教与学的重要因素。进行核雕课程建设,打造集知识性、观赏性、体验性于一体的专用教室,是建设核雕课程的关键内容。专门教室需要在教室布置、教室环境、教学用具等多方面进行配套,努力做到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能够感受到核雕艺术的魅力,让学生能沉浸在课堂环境中。
(二)建立核雕艺术陈列馆(展览室)
要建设核雕课程,让学生对核雕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必须要让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发展历史、现状等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学校可以通过文献资料的参阅和核雕村走访等方式,收集相关史料、复制品等,建立核雕文化陈列馆,或者辟出专门空间展示核雕文化及其历史,展示核雕的历史发展、代表人物、作品及核雕创作、鉴赏等内容,使学生能对核雕文化有所了解。
(三)联系校外实践基地
在核雕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地域资源,在当地挖掘具有核雕特色的村落、名人工作室等资源,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将核雕课程和教师、教学内容、当地文化特色于一体;融通识学习、技能实践、文化体悟于一体;融学校教育、社区发展、学生需求于一体。
二、课程主体构建
课程建设是一项专业而完整的实践,课程建设既要符合科学性,也要具有规范性和专业性。核雕课程的编订,需要把重点放在规范课程建设流程之上,着力把核雕课程打造成规范化的课程。
1.编定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是一门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的设置都应当以课程纲要为标准。学校要以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核雕艺术的传承为考量因素,进行核雕课程纲要的研究和撰写,使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安排、课程教学的方式和课程评价的设计更加科学。整个课程纲要应当以提升学生对核雕艺术的兴趣,培养核雕技艺传承人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起与中小学生年龄特性相符合的课程。
2.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制定是核雕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核雕课程的教学内容,首先必须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由易到难,体现教学内容的梯度变化。其次,核雕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以提高学生兴趣为主,这也是核雕艺术能够长久传承的根本保障,教学内容要保障学生对于核雕知识、文化的学习兴趣。当然,核雕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这是核雕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最大的不同点。
3.专业教师的培养
核雕属于微雕工艺,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性强,文化性突出,不是一般的教师能够胜任教学的。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必须突破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是应该以实践体验和感悟为主,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与其他文化课程教师的选拔相比,核雕课程教师的选择应当以有一定核雕技艺的工匠为主,结合中小学生的特点及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一般形式,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让核雕工匠具备中小学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初期可采用“核雕专业教师+普通教师”的双教师模式进行教学,然后逐渐过渡到以核雕专业教师为主的模式。
4.评价方式的建立
对于核雕这类以实践为主的课程,要努力变革课程评价方式。学校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实践项目,对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同时关注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工艺学习情况的评定,多进行过程性、展示性评价,评价更加客观、多元。
核雕课程是一项类似于STEM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中包含了科学理论、文化艺术、手工艺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对核雕课程的学习,既是传统手工艺的学习,也是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也具有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动手能力的作用,更受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意识。
学校可以通过核雕课程作品的展示,展现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风采,使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平等、对话、尊重的氛围中享受和谐之美。学校课程能力建设的主体是学校,这是一个综合化、凝聚化、合作化的团体式主体,包括了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及相关专家。只有多方面合力,才能使核雕课程真正成为现实并逐步推广,也只有核雕课程的落地生根,才能使核雕这门古老的传统手工艺走进校园,走入年轻人的心中,才能使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夏静;蒋洁,项目化:从特色课程建设向课程文化发展的实践——以核雕课程文化建设项目为例,江苏教育研究,2018(29)
【2】苏燕,论苏州舟山核雕艺术的历史传承,中国民族博览,2016(03)
作者简介:曹华,女,现为工艺美术师,东吴匠师新秀,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副会长。2005年自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师从母亲许忠英步入核雕艺术的创作领域。核雕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各类展览中多次荣获金银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