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自古以来,首饰的材质以贵金属、宝玉石为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首饰的主题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与发展,充分反映了首饰是文化艺术的一部分,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首饰设计从传统走向现代,首饰的原材料越来越丰富,木材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属性受到人们的喜爱,近几年,笔者将紫檀木与陶瓷、金银等材质相结合创作了大量首饰类作品,本文就是结合自身实践论述的一些创作思维。
关键词:紫檀木首饰镶嵌
紫檀木镶嵌首饰是以传统木雕工艺和镶嵌工艺为基础,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开发的适应现代人使用需求的首饰类作品,以小叶紫檀为原材料,镶嵌其他材质如老银片、古瓷片、银丝等,使紫檀木的深沉与镶嵌物的华美形成对比,整体风格高贵典雅,既具有收藏价值又具有使用价值。
一、紫檀木镶嵌陶瓷首饰
紫檀工艺与陶瓷工艺都是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但长久以来它们都是互不相干的,清代以前几乎没有二者相结合制作的产品,直到清代出现了镶嵌瓷板的家具、挂屏、首饰盒等,这两种材质的结合能够给人全新的视觉感受。木生于土,瓷成于土,它们二者本身就有着不解的渊源,所以在我的首饰设计中不乏紫檀木与陶瓷相结合的作品。
图一的发簪以清代青花瓷碎片作为设计的元素,瓷片上留存着这个时代独特的韵味和文化气息,本身就有着很高的艺术性,而紫檀木丰富的表现力,可以根据碎片的图案和造型来设计和制作。瓷片上绘着一只振翅飞翔的鹤,鹤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吉祥鸟,有着强烈的神仙意象。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我将这块瓷片设计成云朵状,紫檀木雕刻的祥云将仙鹤镶嵌于云雾缭绕之中,恰如天上仙境。
首饰设计的灵感常来源于平凡的生活中,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苏州是我的家乡,它给了我很多启示,那些江南烟雨中的小桥流水、河街相邻的粉墙黛瓦、湖边美景中的莲塘荷藕、古典园林中的门楣窗格……都为我创作首饰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宝贵素材。图二是我绘画的一片粉彩瓷片与紫檀木结合的作品,瓷片描绘出江南草木丰茂,江水浩渺的自然风光。我将这件首饰的整体造型定格为古典园林中的漏窗形象,古代的造园家在设计时力求每个漏窗本身是景,同时又能借窗外之景,在较小的园林空间内容纳进最大的自然境界。我就是根据这种“借景”的理念设计出这件饰品,光洁明亮的粉彩瓷片与朴素深沉的园林漏窗纹饰相呼应,达到小中见大,窗中见景的艺术特点。
二、紫檀木镶嵌老银首饰
笼统地说,老银就是前人使用过或是佩戴过而留下来的古董银制品,老银以它独特的形式记录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与风俗。民间银饰丰富的纹饰题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人的文化生活习俗,常见的图案有福寿双全、福禄寿喜、喜上眉梢、麒麟送子、和合二仙、龙凤呈祥等,这些世代相传的民间吉祥图案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精神文化寄托,至今仍受到广泛使用。因此,我在首饰设计中,选用老银这种素材与紫檀木搭配进行设计,不仅从老银中吸取了民俗和传统装饰纹样中的吉祥观念,也给老银这种几乎退出历史舞台的首饰赋予了新的生命。
如图三,我利用两个老银的蝴蝶搭扣设计了一对项链,蝴蝶是中国民间喜爱的装饰形象,是美好、吉祥的象征,在老银制品中很常见,像这样的搭扣背面不是平整光滑的,假如不进行再创作就很难直接佩戴,因此将老银镶嵌在紫檀木中,既是对老银外观上的设计,也是功能上的创造。图四是用一片老银的帽饰改制的发簪,帽饰图案是蝙蝠,按我国吉祥寓意的习俗,蝠因为与福、富谐音,所以人们很早就喜爱把蝙蝠作为吉祥物用于装饰艺术中。这件发簪也是古物再利用的典范,帽饰花片是从帽子上拆下的零碎饰物,在收藏界一般不受重视,常堆放在角落无人问津,这样的设计改制,不仅使古代的遗存得到了展示,也让它再次成为一件具有使用价值的首饰。
三、紫檀木镶嵌金银丝首饰
明清时期,常见镶嵌金银丝的木制品,如鸟笼、盒子、文房用具等,这种工艺主要参照商周时期的金银错,其表现手法为在器物表面上绘出精美图案,依图案刻出槽沟,将金银丝嵌入图案中,然后打磨平整,抛光磨亮,使所表现的图案与木质地形成强烈地色泽差异,显得雍容华贵、绮丽多彩。用金银丝镶嵌工艺制作首饰,可塑性强,能够表现各种图案,并且可以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曲直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图五是我从汉代瓦当图案中提炼出来的线条,设计成一枚平安扣,线条用银丝镶嵌,打磨光滑之后,闪闪发光的银丝与紫檀木深沉朴素的质地相互映衬,融为一体。图六是在葫芦造型上镶嵌了“福”字,寓意“福禄”,吉祥寓意的首饰从古至今都是主流,抓住这个民俗特征设计的作品必然能够受到欢迎。
综上所述,首饰设计要注重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吸收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统一的美,这种美应是自然美与设计美的完美融合,大自然无所不在的自然材料给我们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创作基础,但如何在首饰设计中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还需要设计师不断的认识、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杭海《妆匣遗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8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04
作者简介:钱春虞,1982年生于江苏常熟,工艺美术师,艺术硕士,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常熟高新园中等专业学校特聘教师,木雕技艺师承父亲钱如祥,在研习传统木雕技艺的基础上,结合艺术设计专业背景,致力于木雕文创设计领域,曾获第四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