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作品《大吉羊》的创作体会

[日期:2020-06-1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玉雕创作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或失落或惊喜的过程。从事玉雕创作近二十年来,玉雕创作所带来的种种感触不胜枚举,但是对《大吉羊》的创作感悟,却是深刻而充满启迪的。新题材、新设计感、新的工艺处理,诸多崭新元素获得了最终美好的结果。驾驭新元素实际上是充满未知的,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在设计和工艺等诸多方面上的优劣差异。

  关键词:玉雕象形创作灵感总结

  从事玉雕事业的一大乐趣,便是在实践过程中创作出优秀的玉雕作品,并从这些优秀的作品中获得丰富的创作经验,指引未来的创作方向。这就像是“乌鸦反哺”,在此基础上,一件件优秀脱颖而出,必将推进自身的长远发展,从而在创作过程中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笔者从事玉雕创作近二十年来,每当创作出优秀作品,这种喜悦便溢于言表。直到和田籽料作品《大吉羊》的创作问世,更是将这种创作乐趣提升到了更高的程度。无论是材料体量、创作题材、工艺手法还是整体陈列等等方面,《大吉羊》所涉及的诸如此类的创作因素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更为重要的是,由《大吉羊》引发了我对独籽创作的重新思考。

  首先从《大吉羊》的创作材料说起。当初购买这块整颗和田籽料,可谓是“一见钟情”,见到这块材料的一瞬间,我便生成了原始的创作灵感,这种灵感的到来,完全是由材料的形状、肉质、皮色等天然因素激发而出。这是一块四公斤左右的和田原颗籽料,周身几乎布满了枣红色皮质,材料为戈状三角形,一角尖长,另外两角短钝,其中一个钝角小区域露出青白玉质,点点红皮浅浅分布,几条浅短的伤裂布局其上,皮色老成,肉质纯熟。按照常规的玉料判定标准,这颗料子覆满皮色,露出肉质部分为青白,形状而言又是三角形的非鹅卵石状。青白种头下的重色皮覆盖,内部肉质成色堪忧,切开创作必定承担着较大的风险。而这一常规标准并没有阻碍我下决心买下这颗原料。究其原因,便是因形而成的创作灵感,这种一瞬间的灵感又在衡量肉质、皮色等材质属性之后,确定了灵感可行性。就是这么一颗看似怪异、有着创作风险的材料,被我很顺利地以满意的价格购得。购得这块原料,我内心是十分欢喜的,这颗料子在常规标准里,是很难卖出高价的,但是,一瞬之间的灵感,却让我看到了这颗料子赋予的独特价值。所以,在买料这一环节,创作而生的灵感让我信心倍增。

  因形而生的灵感是什么呢?便是《大吉羊》的创作素材羊首。戈状三角形是动物羊首的类似形状。虽然做不到百分之百的相似,但是艺术创作的一大趋向便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美感,观者即使没有一眼便是羊首的感觉,一经点拨,便觉得像极羊首,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这块材料创作成羊首,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和田籽料的原始形态,并借鉴天然形态实施创作。同时又很好地避开了材料分切带来的风险。其实,这种因形而成的设计思路,从中国早期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中可见一斑。其实,因形而制的创作思路,在我的脑海中是一直存在的,但是却鲜有机会去实施,一则因为可够发挥的材料并未有好的发现;二则因为当下的玉雕创作主流还是以切料和常规题材为主,更加增加了因形而制的创作难度。《大吉羊》材料的出现,便瞬间激发出了创作灵感,颇得“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之妙趣。

  灵感的产生,确定了创作大方向,而后需开始具体规划实施,这是玉雕创作的深化落实阶段。根据象形设计原理,材料尖长的一角设计为羊嘴部分,另外两角中的弧度更大、厚度更饱满的一角设计成为羊首的后脑部位。原颗籽的形态和抽象化的表现,决定着羊首的塑造需要坚持写意为先,避免过多的写实,这样才能彰显出象形韵味。同时,材料周身枣红色的皮质,色泽深沉、气质沉稳,焕发出古拙气息,所以在细化象形塑造的过程中,确定了羊首的古朴格调,这也是因色彩而选定格调的准确定位。材料之上的短浅裂纹处理问题,也由此迎刃而解,大自然历经亿万年塑造的材料伤裂,是构建羊首古朴格调的优质元素,只需要大部分保留、适当修饰便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成就“天工”之美。

  基于象形设计的考虑,羊首之上施加的工艺应尽量做到简洁明了。所以最初的设计规划是采用浅浮雕手法,运用传统纹饰点缀。所以在羊嘴部分浅浮雕有香草纹饰,羊角位置浮雕卷字头,眼窝位置则运用流线勾勒,后脑位置则浮雕简约纹饰。重要位置点题即可。但是此种方案实施之后,实际效果出现了差异,主要的症结便是深色皮质结合青白玉质,使得作品太过沉闷,尤其是浅浮雕的处理技法,显得所有修饰都浮于表面,与整体的古朴感觉矛盾突出。深化处理由此遇到瓶颈。怎么样打破这种困境,使作品效果脱颖而出?成了《大吉羊》创作的最大难点。

  几经尝试,百费周折。最终在羊后脑部位寻找到了突破口,首先从色彩上强化整体的对比,增加一些明亮色彩,来中和整体的沉闷色调,所以,后脑部位的皮色磨掉了很大一部分,使得整个后脑部位露出青白玉质,与枣红色皮质形成了色彩对比。同时在这一区域进行了纹饰布局和雕刻技法的调整,首先提高纹饰布局的密度,与羊首其他部位的纹饰形成疏密对比,同时也为浅浮雕转换成镂雕构建基础。羊后脑部位的镂雕操作口选择在后脑勺下方,尽量隐蔽且最大限度地掏空整个后脑部位。镂空之后的脑勺位置,明显通透了很多,疏散了原来设计的沉闷感。同时镂空技法又大大提升了白玉部分的白度,使得红白皮肉对比更为突出。镂空技法引源于器皿掏膛技艺,应用到籽料摆件创作中也算是活学活用。羊首塑造,后脑部分的镂空技法可谓是点睛之笔,使作品在古朴厚重中得显灵性。

  创作《大吉羊》的心情是澎湃的,即使是作品结缘后,这种创作的激情依然久久无法消灭。和田籽料亿万年漫漫生成,而你我俯仰一世草木一秋,之于亿万年更是沧海一粟。所以作为创作者,应当懂得尊重大自然,尊重玉石这位“长者”,以敬畏之心去解读他,以成全之心去表现他,更要以回馈之心感念他。《大吉祥》的创作,开启了我玉雕创作的新感悟,何谓“大美”?只不过在“美”之上锦上添花。“石之美者为玉”,对于“美石”,玉雕创作者真的需要去寻找这种天然之美,才可以塑造出作品的大美。

  参考文献:

  [1]马建庭.琢玉:2017中国(苏州)“子冈杯”玉石雕精品博览会获奖作品集[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8.9

  作者简介:

  卢伟,1969年生,苏州人。1988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校,2006年创立“夕玉堂”玉雕设计工作室。现为“夕玉堂”堂主,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常务理事,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平江分会副会长。从事苏扇、动漫、玉雕等工艺美术行业三十余年,其玉雕作品风格清新淡雅,题材新颖别致,对原材料的解读十分到位,创作技法不拘一格,形成了强烈的风格特色和艺术语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