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苏式红木雕刻为清代以来全国三大流派(京式、苏式、广式)之一。本文简要论述了宋代以来苏式红木雕刻的发展历史及其在全国的地位与影响。为广大民众进一步了解苏州红木雕刻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苏式红木雕刻历史发展
红木雕刻是利用多种红木材料,如紫檀木、酸枝木、花梨木等硬木雕刻成红木制品,包括日用品和艺术品。
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域是中国最早使用红木并将其作为重要雕刻材料的地区之一。历史上的红木材料大都来自于东南亚地区,主要是中国的相邻各国,包括泰国、老挝、缅甸、越南、柬埔寨等。
苏州红木雕刻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家具的雕饰或室内陈设的装饰,如各种款式的红木家具的雕刻纹饰,古建筑、古民居室内装饰的隔扇、飞罩、挂络等;二是作为独立的工艺品或艺术品,如各种雕刻摆件、红木小件、文房用品等。它以形态各异的优美造型和神韵各具的技艺特色及其艺术气质,几百年来名闻海内、誉满中外,称苏式或苏作,为清代以来全国三大流派(京式、苏式、广式)之一。
苏式红木雕刻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至北宋时期。1956年苏州市有关部门在整修虎丘云岩寺塔时,在塔内发现了相当丰富的文物,其中有五代时期用楠木制就的一件藏经相和一件小木塔,一为方制,一为园制。藏经箱各部件连接均采用明榫,底座四周雕有唐代风格的“如意头”镂空纹饰,箱体表面的髹饰皆运用生漆;小木塔虽然高仅10厘米,但在塔座、壶门及相轮等处都勾画边纹,反映出当时苏州木雕相当高的技艺水平。1978年,苏州有关方面又在瑞光塔内发现的“真珠舍利宝幢”,为北宋时期的木雕精品,其上的四大天王和四天人像,护法八天神像等均以檀香木雕就。
宋高宗南渡后,曾集中江南工匠于临安,建宫室、造器物,其中有詹成者,其雕刻“精妙无比”,“所造鸟笼四面皆花板,竹片上刻宫廷人物、山水花鸟精细无比,玲珑剔透”。随着朝廷的南迁,大批官员和大户人家纷纷移居江南,他们建大宅、造花园,十分讲究室内陈设,竞相追求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受,尤其喜好收藏古玩。这些古董文物都要有精致的几、座、箱、盒来装配和保藏。由于当时还没有形成专业的作坊,因此,这些官员或富豪们常将工匠请至家中,专门制作各种红木雕刻小件作为室内的陈设。
苏州是全国手工业发端最早的地区之一。明万历年间苏州已建有许多木作专业作坊,能工巧匠更是人才辈出,如“板方则是袁友竹,回旋(园件)则是邬四,皆一时之良工”,为“明朝一代的妙技”。
清代,苏州红木材料的来源增多,红木雕刻得到进一步发展。晚清《古今文艺丛书》载,“雕工随处有之,宁国徽州苏州最盛,亦最巧。高宗皇帝六次南巡,江浙各处名胜,俱造行宫,俱列陈设,所雕象牙、紫檀、花梨屏座,并铜器、玉器架垫,有龙凤、水云汉纹,雷纹洋花、洋莲之奇,至每件有费千百工者,自此雕工日益盛云”。至道光六年,苏州红木雕刻的从业者成立了“小木公所”,地点在本市憩桥巷9号内。此时,红木雕刻已被广泛应用于家具及室内陈设,并形成了独立的雕刻门类。现苏州博物馆藏有清代道光年间王子若雕刻的“紫檀罗汉笔筒”,雕工精细,刀法流畅,富有立体感。清代晚期,红木雕刻行业的分工更细,品类也更为丰富。《中国美术史》(日本大村西崖著、陈彬苏译)说:“工艺品之精巧者,有木、竹、牙、角、玉石之雕刻及雕漆等。在清代亦为空前之发达,雕木多用黄杨、紫檀,而古玩、如意、屏、笔架、硯匣、扇坠、杖头、拂柄等,多有镌刻动植物之种种形象,又有施之于屏风掩障、几桌、书架、橱匣等之装饰及应用变化之自由。核桃雕刻之名工,闻于世者”(清代的红木材料多以“紫檀”称)。现苏州古典园林内的陈设,有不少是清代的遗物,诸如几、座、案、灯、屏、架,工艺雕饰都精妙绝伦。
清末民初,苏州红木雕刻已形成一定规模。据吴县社会调查处编《吴县专刊》载,民国二十年,全市各种红木制品的作坊有八十余家,共五百余人,其中制作红木雕刻小件的有四十余家,一百多人,他们大都集中在苏州的范庄前、王天井巷、朱明寺及景德路一带。此时,已按不同工种分成了板方、板片、圆件、挂件等不同专业,如制灯的有张万兴、刘万兴等;做几座的有吴麟昆等;做龙船、鸟笼的有朱荣福等;做屏、架的有任子明等;做盘、盒的有王登科、王永顺等。此外,还有擅长雕刻树根几的徐阿大、王官宝、张金如等,其中刘万兴、吴竹溪等的雕刻“雕松子茄瓢”“红木雕刻云石插镜”“雕刻盘几”等均在地方物品展览会上获得奖项。其后由于连年战乱,苏式红木雕刻处于奄奄一息境地。
1954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将散落在民间的一家一户红木雕刻从业人员集聚起来,建立了红木小件生产自救生产小组。1955年,成立了苏州红木小件生产合作社,从生产红木筷、图章盒、针线板和各种几、座、盒等开始,逐步发展成拥有240余人的红木雕刻厂,生产品种也增至60多个,并有一部分红木雕刻小件开始出口。1958年,苏州红木雕刻厂为人民大会堂江苏厅赶制了一批红木家具和一批室内陈设,包括什景架、花几、雕刻屏风等,使苏式红木家具及红木雕刻再度声名鹊起。
1962年,苏州红木雕刻厂精心准备了一大批红木雕刻工艺精品参加新中国成立以来举办的北京团城工艺美术展览会,其中有装饰类13件、几座类91件、灯类15件、盘盒类17件、柜架类23件、文房用具类11件、日用小商品类31件。这些雕刻小件风格独特、做工精细,受到广泛好评。
其后,苏式红木家具及红木雕刻先后走进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和中南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北京钓鱼台国宾馆18号楼内部布置确定为中式风格,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设计,苏州红木雕刻厂制作的总统套房红木雕刻龙床及陈设得到了国内著名专家和外国元首的高度评价。之后,常熟市王市红木雕刻厂和苏州红木雕刻厂还陆续为钓鱼台国宾馆客房改造和中南海紫光阁贵宾会见厅制作了红木家具和雕刻地屏,展现出苏式家具及陈设的独特魅力。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以来,苏式红木家具和红木雕刻小件主要通过外贸出口,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及中国香港地区,并逐步发展到欧美各国。为满足国外客户的需求,苏州生产的红木家具在种类上增加了沙发椅、餐台椅等更适合现代人生活的款式。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不断扩大,红木家具与红木雕刻小件的海外需求量日益扩大。为增加外贸出口,苏州红木雕刻厂在吴县、常熟等地发展红木家具及红木雕刻品的加工,并随着国家进出口政策的宽松,产销逐渐红火起来。至1990年代以后,苏州红木制品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至今已有大小企业四百多家。
参考书目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涵生(木雕)》,单存德著,濮安国分卷主编,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作者简介
陈廉,男,1948年出生于苏州,1965年进入苏州红木雕刻厂,长期从事红木雕刻,1989年获评工艺美术师职称,代表作品有红木雕刻《荷叶青蛙》《五子拔萝卜》,黄杨木雕《蟹菊》等。《蟹菊》《荷叶青蛙》两件作品先后获得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创作设计奖和优秀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