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当代艺术观念是对传统艺术理论的突破和创新,以表达完全的自由精神为艺术创作的目标,打破了艺术门类的界限,引导艺术家用不同艺术媒介进行创作。在当代艺术发展的影响下,当代陶艺兴起于美国,后陆续在日本、中国台湾等地区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面貌。本文首先厘清当代艺术的观念与特征,再尝试还原受当代艺术观念影响下的现代陶艺发展概貌,最后通过梳理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脉络和典型案例,明晰针对“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等问题的应对态度,在提取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精华的基础上,以当代艺术的“观念表达”为出发点展开陶艺创作,从多维度扩宽现代陶艺的技术深度与艺术价值。
关键词:当代艺术观念;中国现代陶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
一、当代艺术观念及其特征
1980年之后,受民族与文化运动影响,艺术生态中,具备了革命性的艺术标记被泛指“当代艺术”即国际当代主义艺术活动。“当代艺术”是一个新兴且抽象的概念,笔者尝试从时间、内涵、形式及其本质四个层面对其进行辨析。在时间上,当代艺术是指当下所处时代的艺术活动;在内容上,当代艺术着眼于当下的社会与生活,反映当代的生活实践、思想活动与人文精神。从形式上看,当代艺术运用更多样化的现代艺术语言,弱化艺术门类间的界限,也探索出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如装置、影像、行为、观念等艺术形式。从本质上看,当代艺术对传统艺术理论持有改造、突破的批判性态度,其对艺术的定义也在不断提出质疑和新的解读,具有先锋性、探索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首先,“艺术是反艺术”。“反艺术”指解构与重构传统艺术,当代艺术尝试在传统中寻求新意与不同,表达艺术家个性化的观念与主张。如杜尚的《泉》,与传统艺术对“美”的关注不同,其重新定义艺术创作的形式与内容,借助前所未有的艺术表达媒介,以个人化、自由化的精神进行艺术创作。其次,“艺术是非艺术”。当代艺术的反艺术倾向,衍生出诸多“非艺术”的艺术形式,如影像、行为、观念、现成品等。这些与传统艺术大相径庭的表现形式,都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被纳入艺术范畴之中。艺术的界限愈发模糊,其范畴也愈发广泛,甚至有“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说法。最后,“艺术即理论”。艺术的边界被冲破后,艺术的媒介不再只是客观实在的作品,也可以是理论层面的精神意识和哲学理念。在一定意义上,这些思维方式与意识形态上的结果亦可称为“艺术品”,正如达达主义认为的:“艺术对象的存在仅仅说明一种理论,理论本身已经变成了真正的艺术作品”。在这个意义上,艺术成为了艺术理论,乃至成为一种艺术哲学。
当代艺术理念的发展同样影响着陶艺的发展,使陶艺突破实用功能的局限,成为纯艺术的传达媒介之一。
二、当代艺术观念影响下的现代陶艺
在当代艺术语境下,艺术品不再囿于传统意义上“美”的准则与形式,更多用抽象化、观念化的语言来表达。陶艺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一种早期的抽象造型艺术,其受到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关注并获得长足发展。陶艺在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与碰撞中,接受当代艺术观念的冲击和改造,释放出其独有的艺术能量与魅力,创造出现代当代艺术更多的可能性。
现代陶艺与陶艺普及教育首先在美国兴起,而后在日本、台湾等地也迅速发展。现代陶艺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抽象表现主义、极简主义、后现代艺术等艺术思潮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面貌,也使其从工艺美术的领域中延伸到纯艺术的范畴中。
美国陶艺及陶艺普及教育兴起的代表艺术家是彼得·奥蒂斯,他在洛杉矶奥蒂斯学院组建了陶艺系,并以其熟练的陶瓷工艺技巧、前卫的教学理念和开放的教学方法,引领众多年轻陶艺学子创作出别开生面的作品。奥蒂斯的代表作《5000英尺》(图2.1)轰动了欧美艺术界,并成功吸引当时主流艺术界的关注。人们将此称为美国“奥蒂斯”陶泥革命,此革命打破了长久以来陶瓷工艺的固有形态,将陶瓷材料作为媒介来承载艺术家的情感,标志着美国陶艺在审美上的真正独立,使陶瓷工艺向纯艺术靠拢。
日本陶艺家八木一夫,具有“日本现代陶艺之父”的盛誉,不仅在日本陶艺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世界陶艺发展历程中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作品《萨姆萨先生的散步》(图2.2)引导陶艺品从单纯的功能意义走向纯粹的艺术表达,将陶土作为雕塑艺术的新材料。他带领日本“走泥社”现代陶艺运动,积极进行现代陶艺创作,使日本陶艺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推进了世界现代陶艺发展的进程。
台湾陶艺代表人物是旅美陶艺家李茂宗,他不只是中国台湾现代陶艺的主要开拓者,他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大陆现代陶艺的发展。李茂宗在其五十余年的陶艺创作期间,创作出大量现代陶艺作品,从1960年代的《破形而立》系列,到赴美后1970—1980年代的《得意忘形》系列,1990年代的《破土而出》《天合》系列(图2.3),再到2000年至今的造化内在的《自然》系列等,都蕴含着中国古典艺术思想的内涵,同时也将西方当代艺术观念内化成其自身的创作思路。李茂宗的现代陶艺作品,是从中国古典艺术中开辟出了一条个性化和极具包容性的现代陶艺之路。他被艺术评论界誉为中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在陶艺届的代表性人物。
三、中国现代陶艺的当代发展
3.1 传统陶瓷艺术在现代陶艺中的继承与发展
西方现代陶艺在当代艺术观念的影响下发展变化,同时传入中国并深刻影响着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为了使其能够更好的符合东方审美情趣及个性,中国陶艺家们需要正视传统陶瓷艺术。传统陶瓷艺术是经过历史沉淀后的文化精华所在,有其深厚的民族性特征。在当代艺术观念影响下的中国现代陶艺,只有对传统陶瓷艺术进行全面的吸收与演绎才能创作出具有东方意蕴的现代陶艺作品。
现代陶艺对传统陶瓷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应着重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传统陶瓷风格的当代演绎。如五大名窑追求的“借玉喻瓷”的天然效果,以及鬼斧神工的艺术风格,还有官窑的细腻精致,民窑的洒脱生动,都是现代陶艺创作中可以借鉴延续的风格和语言。二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历史悠久的陶瓷工艺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工艺知识宝库,其技术细节、形态语言和艺术风格等,都是现代陶艺传承的基石与创新的对象。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应在传承传统陶瓷工艺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传统工艺思想和技术,重视陶艺在技术与艺术层面的发展和创新。三是对传统陶艺精神内涵的运用。中国传统陶艺蕴含东方的审美情趣,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所催生的产物之一。当代艺术理念引导下的现代陶艺创作,应基于时代语境去看待中国传统陶瓷工艺,取其精华并赋予其当代的艺术精神,以新的视角重新认识陶艺创作,最终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作品。
3.2 中国陶艺家的现代陶艺实践
改革开放之后,西方当代艺术思潮的发展迅速,对中国艺术届产生较大影响,同时西方现代陶艺的制作理念也进入中国。中国现代陶艺出现新的语言转向、形态突破和风格发展都与西方当代艺术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的现代陶艺首先发端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等高等艺术院校。高校的扩招为陶艺的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陶瓷产地的一些工匠也在积极尝试新的材料、工艺等,从而产生了很多实验型、探险型的先锋派陶瓷艺术家。他们以“观念表达”为出发点进行陶艺创作,把对个人、对社会的反思加入到作品中,同时从中国传统陶瓷工艺中汲取灵感与精华,探索现代陶艺的新工艺、新形式、新材料,用陶瓷作品承载观念,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意识。
中国著名陶艺家周国桢先生的陶艺创作历程可以说是现代中国陶艺发展的一个缩影。其作品《猩猩》(图3.1)拓展了陶艺表现新语言,大胆探索陶艺材料潜力,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形式上,该系列作品将中国画抽象的线条语言融入到陶艺作品中,基于传统陶艺的泥条盘筑法,把陶器因美观而抹平的线条有意识的保留在作品之中,并尝试营造线条的浓淡、虚实变化,更有节奏韵律之美。周国桢的作品在内容上反映出现代陶艺的几个关键特性,即强调作品的艺术观念、表现性、个性和偶发性的特点。
姚永康是中国现代陶艺的代表人物之一,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精神自由的创造轨迹。姚永康坚持在文化和技术层面探索陶艺的艺术深度,并不断扩充其作品的价值维度。姚永康的“世纪娃系列”作品(图3.2)具有代表性意义,该作品是对中国传统陶艺表面知识的突破和内在精神的延续,为传统陶瓷技艺与当下陶艺实践搭建沟通的桥梁。姚永康在新的陶艺创作语境中对民族风格进行维护与延续,是真正能够代表中国现代陶艺精神的作品。
当代著名陶瓷艺术家白明的作品(图3.3)是完全意义上的艺术家精神、审美态度以及个人情感的物化。他的作品将传统中国画中的写意精神与当代抽象艺术的概括性表达相结合,形成“中国式”的现代陶艺语言。他尝试以陶瓷为媒介表达东方美学中的混沌、动势和气韵之美,形成了深厚、自然和宽阔的作品意境。他的作品既具有象征性内容,即反映出当代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及对历史的解读,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特征;也注重作品的材料质感和形式意味,使其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与表现力。
结语
中国有着灿烂悠久的陶瓷文明,发展脉络绵延不断,每个时期都有其独有的工艺面貌与艺术内涵。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陶艺创作从开始时就面临着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问题。中国现代陶艺在制作观念的转向以及语言的本体建构上,不能与西方现代陶艺简单并行,也不能是表象上的混同,应该是在“错位”混合中的自我发展。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深受西方当代艺术观念的影响,其发展也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用传统陶艺的精华反哺现当代陶艺创作。当今活跃于创作一线的现代陶艺创作者,大多受过系统、专业的艺术院校教育,他们的创作思维和作品都更具包容性和开拓性。与此同时,面对西方当代艺术观念大潮的涌入,中国陶艺家更应立足于本土,以中国传统陶瓷文化自身为基石发展现代陶艺,中国现代陶艺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陶艺的现代性仍在探索中。
参考文献:
[1] 邓和清,余勇.《中国陶艺现代性面孔》[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4.12
[2] 吴金柱.《中国观念艺术观念表达的模糊性探究》[J].湖北美术学院,
2019.06
[3] 周婷胡蕾.《当代语境下的服装创新设计表达——以荷叶边为例》[J].
大众文艺,2019.9
[4] 叶青.《白明的启示》[J].江西省文联,2015.07
[5] 郅敏.《美国现代陶艺的旗帜——彼得·沃克斯与奥蒂斯陶艺革命》[J].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2010.08
[6] 姚岚.《传统陶瓷文化在当代生活陶艺中的继承与发展》[J]. 艺术科技,
2014.06
作者简介:姜国平,1958年10月生,1982年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