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雕炉瓶如何融入日常生活

[日期:2020-07-1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玉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灿烂历史,当今玉雕匠人们有责任将之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如何延续玉文化的生命力,适应新时代大众的审美特征,是摆在所有玉雕工作者面前的课题。我认为,重视玉雕作品观赏性与实用性的统一,让其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是破此难题的关键一着。

  关键词:玉雕瓶炉、瓶花、观赏性与实用性统一

  玉器历史悠久,至今已超过7000年,它从最初的礼器、祭器,逐渐演变成代表权力、地位、身份、财富、神权的象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富足后,逐渐开始追求雅致的生活。以瓶花为代表的装饰物,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家居中的点缀。作为玉雕艺人,我们在创作时,应注重作品的观赏性与实用性的统一,要让玉器适合装点现代人的雅致生活。本文从瓶花入手,阐述玉雕瓶炉如何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炉瓶器皿非同一般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衍生出博大精深的“玉文化”,并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基因。这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器以载道”,玉,作为石之美者,代表着中国人所向往的美好,比如,“宁为玉碎”“化干戈为玉帛”“润泽以温”“瑕不掩瑜”。此外,玉是高大上的,它从最初的礼器、祭器,一步步进化成代表权力、地位、身份、财富、神权的象征。即使如今,玩玉之人也需要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

  配饰和赏玩,是玉器的原始功能之一,也是玉器最广泛的一种用途。春秋时,佩玉之风盛行。隋唐之后,作为佩饰的玉器,品种更加丰富,有耳、腕、手和头饰等。唐宋以后,用作陈列的玩赏玉器,包括仿古玉礼器、炉瓶器皿、山子人物等,占据了玉器的主要地位。

  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玉文化的传承创新,炉瓶器皿不同于一般的玉山子、杂件、装饰挂件等,它的选材难度极大,充分显示其尊贵、沉稳、端庄的气质。

  谈及炉瓶,不得不提“炉瓶三事”。《红楼梦》第五三回云:“这里贾母花厅上摆了十来席酒,每席傍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炉瓶三事”即焚香用具,包括一个香炉,一个香盒,一个小瓶(或称箸瓶、铲瓶)。由此可见,炉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玉雕炉瓶借鉴了夏商周三代青铜器中的炉、熏、鼎、豆、匜、盘、爵的造型,以及沿袭远古时期一些古拙的石器、彩陶,稍作变化而来。这些器皿是我们祖先用来祭祀天地、东西南北各方神灵的,其吉祥含义非同一般。

  瓶花乃人生一大快事

  瓶花艺术源自插花,追溯插花的起源,近者可说来自佛前供花,远者可说来自先秦民间生活习俗。《诗经》描写青年男女互赠花卉的情景,可视作中国古代原始插花形式。“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据此,今人可遥想当年在水边,男女青年牵着彼此的手,互赠芍药,情意绵长的画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讲究生活质量,生活的质量往往以快乐的程度来衡量,而快乐的程度又体观为艺术化和休闲化的结合程度。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认为,真正的快乐莫过于督率家人浇竹灌木,毕竟“草木欣欣向荣,非止耳目堪娱,亦可为艺草植木之家,助祥光而生瑞气”,“亦顾养性情之一助也”。由此可见,莳花弄草乃人生一大快事。

  至于以容器插花始于何时,目前业内认为最迟出现在东汉,佐证就是在河北望都发掘的东汉墓壁画、新疆瓦丰县尼雅遗址东汉绣片花饰、汉陶盆等。

  中国传统瓶花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和审美情趣,把无语的花草赋予人的感情和生命力。据资料显示,插花兴于宋,盛于明,明朝张谦德的《瓶花谱》、袁宏道的《瓶史》,对“插花艺术”先后进行了理论提升,成为中国古典插花艺术典籍的双璧,也为当代玉雕师在创作花瓶样式和器型上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现代人生活富足,养花弄草更是被发展成花木产业,成就了一大群人的快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文化生活丰盛之余,逐渐开始追求雅致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增添自己喜欢的元素已成潮流,或茶或器或花的点缀,体现了现代人简约、闲适、智慧的生活观。如今,在超市买盆鲜花放置家中,或将爱人赠送的玫瑰插入小花瓶里……这样的场景可谓比比皆是。

  玉雕瓶炉让观赏性和实用性“双赢”

  综上所述,插花与玉雕瓶炉可谓是天生一对,最佳CP。

  首先,二者具有悠久的历史,且都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反映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其次,二者发展历程注定产生交集,据明代张谦德的《瓶花谱》记载,“凡插贮花,先须择瓶。春、冬用铜,秋、夏用磁(瓷),因乎时也。”古人用铜器、瓷器插花,体现清雅,而今人如果用玉雕炉瓶来插花,必定于清雅中透出尊贵、沉稳之气。

  瓶花一头“牵”着大众的日常生活,另一头又“牵”着高大上的玉雕瓶炉,所以,玉雕瓶炉完全可以作为插花器皿,走进爱玉之人的雅致生活,让玉器的观赏性和实用性实现“双赢”。

  至于观赏性,我们要从“扬州工”说起。作为中国玉器加工制作重镇,扬州的炉瓶器皿以独特的风格自形一派,称为“扬派”。其中有借鉴青铜器造型仿制的器皿,有运用链子活与器皿炉瓶相结合而成的绝活技艺器皿,有适合把玩与观赏相结合的器皿,也有炉瓶器皿与花鸟鱼虫相结合的杂件花鸟器皿(在遵循玉雕器皿件规整、对称、浑厚、古朴的特点的同时,在细节处理方面则更强调趣味性)等各种艺术风格的器皿作品。

  以本人的玉雕瓶炉“素心花插”为例,它摒弃了传统炉瓶的盖子、环等元素,充分吸收明代《瓶花谱》的精髓,上下、前后、左右比例匀称,结合相宜,内外统一,线条清晰流畅有力,整体给人端庄、大气、淡雅的感觉。此外,玉器的温润与花卉的静雅相得益彰,进而折射出主人的生活情趣与审美品位。

  至于实用性,玉雕瓶炉也能体现得淋漓尽致。仍以“素心花插”为例,它的尺寸不足一只手掌,小巧可人,您可以将它至于案头、博古架等处,在瓶内插上一枝扬州非遗通草花,或者一朵鲜花,足以使满室生辉。如果再配上烹茶、品茗、焚香、读书、听雨、对弈……那真真是人生极乐事也。

  玉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灿烂历史,当今玉雕匠人们有责任将之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如何延续玉文化的生命力,适应新时代大众的审美特征,是摆在所有玉雕工作者面前的课题。我认为,重视玉雕作品观赏性与实用性的统一,让其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是破此难题的关键一着。玉雕师们埋头琢玉的同时,要抬头看路,潜心摸索玉器与大众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让高大上的玉器走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明】张谦德袁宏道著张文浩孙华娟编著《瓶花谱瓶史》中华书局2012年7月

  作者简介:

  王广安:1979年出生,江苏省玉雕大师,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扬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江苏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理事单位,扬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2008年创立自己的工作室,创作了多部获奖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在国内主流展会的评奖中频频抢金夺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