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苏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宋明两代的盛行,到清代仿真绣的创立,历代艺人不断探索,在画稿选定方面逐渐与时代接轨。在不摒弃传统艺术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将创新题材融入苏绣艺术中,为苏绣艺术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苏绣、题材、创新 “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蜀锦谩夸声自贵,越绫虚说价功高。可中用作鸳鸯被,红叶枝枝不碍刀。‘’这是唐代诗人罗隐对刺绣的描述。 刺绣,是指用针、线把图案添加在织物上的一种艺术,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其中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而其中,最为人所称赞的就是苏绣。最初的苏绣也只是女红。待嫁闺中,足不出阁的少女,由母亲教授,代代相传。当有谈婚论嫁时,婆家总要先向媒人求取姑娘的绣品,从绣品的图案针脚判断未来媳妇是否心灵手巧。因此,苏绣也成为衡量女子贤良淑德的标准。 明董其昌在《筠清轩秘录》中记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巉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元人则绒稍粗,落针不密,间用墨描眉目,不复如宋人之精工矣……”由此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清代女刺绣工艺家丁佩所撰《绣谱》中,提出了“能、巧、妙、神”的美学原则和“齐、光、直、匀、薄、顺、密”等苏绣的特点。 多年来,随着绣娘技艺水平的不断提升,苏绣在国内外大赛中屡屡收获佳绩。其中更是有100多件作品被中外著名博物馆收藏。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苏绣,在传承过程中被不断创新,在保护中赢得新生。 一、传统苏绣的表现题材 经历千年吴文化的熏陶与沉淀,当代苏绣的艺术风格继续坚持清淡雅致、绣工精美的特点。 从传统苏绣艺术的题材演变来看,受内部和外部条件限制,它经历了从图案绣题材到画绣题材这一发展过程。初期的图案绣题材主要为造型简单、纯朴的各类花草、昆虫等纹样。随着技艺逐渐成熟,宋代以后中国历代名家的绘画作品成为了传统苏绣艺术最重要的表现对象。在这个方面1950年成立的苏州刺绣研究所做出较大的贡献,其中《簪花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姑苏繁华图》《清明上河图》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除了传统的中国绘画之外,西方一些经典名作也成为了苏绣艺术表现的主体对象之一,如苏州刺绣研究所绣制的梵高的《向日葵》《加歇医生像》,莫奈的《睡莲》《日出印象》,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高级工艺美术师朱寿珍绣制的两幅毕加索名作《戴帽子的少女》《梦》以刺绣的针线技艺完美的呈现了原作风貌;再如“古吴绣皇”沈德龙以达·芬奇肖像画杰作《蒙娜丽莎》为蓝本,绣制同名作品,以丝线本身光泽产生色彩深浅的变化,再现原作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达到神韵之境。 二、当代苏绣的表现题材 尽管多年以来,传统中西方绘画题材仍然在苏绣中占据主要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慢慢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要,苏绣的选稿也开始慢慢融入近现代的艺术元素。 苏州绣娘们把苏绣与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相结合,且在这方获得了较大的艺术造成就。1957年苏州刺绣研究所成立之初,便成立了创作研究室,汇集了徐绍青、黄芗、施仁等一大批优秀的画家,他们各有专攻,为刺绣大师提供了大量原创性花鸟、人物等题材。同时镇湖建设起了苏绣版权综合服务平台项目,为绣娘提供美术作品,使绣娘在符合《著作权法》规定的情况下,获得许可使用他人作品。 在与知名画家合作的同时,摄影作品也成为绣稿选择的方向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摄影师罗伯特.柯秋慕也与苏绣结缘,苏州刺绣研究所的绣娘们用刺绣艺术再现他的摄影作品《雪松》。罗伯特看过之后,如痴如醉地细细品味,完全折服于东方艺术的精美神奇。 三、苏绣的题材创新 时至今日,对于苏绣的评价标准依然立足于“像”与“不像”。无论是中西方的绘画题材,苏绣大师们可以模仿任何绘画,对原作基本不做改动,但这似乎也已经发展到了尽头,难以提升自身的艺术品级,只能被称为“绣娘”而不是“大师”。人们往往最多也只记得苏绣是高端艺术品,仅适合收藏、欣赏。因此我们在苏绣未来发展之路上,就需更多的考虑如何将这一传统技艺与当下人们的生活、审美情趣相结合,明确苏绣未来的创新与发展之路。 “艺术贵在创新!”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所说。为适应现代人的审美,传统艺术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必须更新观念,不断在针法、技法、材料和形式方面进行尝试、探索,以找到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现代生活、现代科技的最佳结合点。 所以,我们欣喜地发现当代苏绣艺术家们都重新进入大学再次深造。她们再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时刻关注当代艺术的各种思潮,文化动态,以求在通过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更进一步的提升自我的创作能力。例如2006年卢福英、梁雪芳等多位刺绣大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攻读现代纤维艺术设计;2008年,王丽华大师进入中国美术学院研修修,2014年,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全国首个传承人学历班,几十位刺绣大师都参加学习……这样的深造在苏绣圈里比比皆是,大家都明白“创作、创新”成为苏绣艺术的新难题,谁可以突破这个难题,就可以在发展中取得先机。 作为苏绣创新的领军人,各位刺绣大师更是一如既往地为传承和发展苏绣技艺。为了开阔艺术视角,她们学习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汲取各种艺术营养,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她们的思维方式,使苏绣艺术走向个性化、多样化,使刺绣有了更加新颖的面貌,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感,将中国当代文化以刺绣的语言传达给外界。 四、结语 从以上的示例我们不难发现,刺绣也是属于“二次创作创新”。原作上每一根线条看似随意,其实都是富有变化,轻重、缓急、转折、浓淡、干湿对描绘物体的形态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线条我们甚至可以探寻到作者本人的精神、气息。可见通过刺绣进行“二次创作创新”的艰难,把原有画稿变成刺绣的线条语言,用丝线来表达情意。这个转变不能为了创作而创新,不能有违苏绣自身的发展规律。只是在原始画稿的基础上通过针法技艺、材料等方面进行一些创新,是遵循传统手工艺的本质和特性的一种创新。因此吴冠中先生才会把刺绣作品称之为“艺术与技术的糅和,是艺术的再创造。” 遵循刺绣艺术创新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抓住时代脉搏。上文提到传统刺绣都是闺阁之中的艺术,再加之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对于女性的束缚,所以这种传统艺术直到通商口岸的开通才被打破。曾国藩提出的洋务运动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从此刺绣艺术与先进文明相结合,从一定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刺绣行业第一次与时代产生了共鸣。 进入21世纪,这是一个信息化极度发达的时代,人们可以轻易通过各种文化的传播,各种阶层的人口流动,迅速掌握并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任何一种刺绣,任何一位绣娘,任何一间工作室都要以一种自信而开放的态度与社会交流,立足刺绣技艺的线条语言,创新艺术,这样才能创造出散发着时代气息的佳作。那种重复前人、闭门造车、墨守成规的方式必定有悖于时代的发展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欣.当代苏绣艺术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3-4.83-87.92-100 2、王欣.苏绣艺术的市场态转型研究[J].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12(06):227-228 3、苏雁李锦.非遗传承人张美芳和苏绣创新之路:传统苏绣,如何绣出新花样[N].光明日报.2017-4-15 4、林锡旦.苏州刺绣[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58. 5、宋柳叶.吴文化背景下的苏绣艺术研究[J].2017(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