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八福捧寿”是传统题材。反映了人们对“福”的向往和“寿”的敬畏。核雕“八福捧寿”运用微雕技艺,以生动的画面,演绎了这一主题的深刻性,极为精彩。下面对这一艺术作品略作解说。
关键词:核雕创作八福捧寿艺术形象
一“八福捧寿”演绎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解读和相似的寓意
“圣经”是西方基督教的经典文献。“马太福音”中记载了当年耶稣基督告诉门徒的一段话,通常被称为为“八福”。基督教中的“八福”指的是1、“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2、“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须得到安慰,哀恸表示我们在学业、工作或婚姻上遇到了逆境;哀恸也包含受过人生挫折和打击的经历;哀恸也是人情感的流露;哀恸更是天国子民的一个品格。一个天国的子民应该是有时喜乐,有时哀恸。3、“温柔的人有福了”,温柔的人像一团棉花,常给人舒适的感觉。4、“饥渴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未知而饥渴,需要到教堂求知。幕义是如饥似渴地研究圣经。5、“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6、“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7、“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8、“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这就是西方宗教中的八福。
诠释了人类积极向上信条和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是流传盛广的“五福捧寿”图案,这个图案也常用于年画中。而“福”是“蝙蝠”图案,因蝙蝠的“蝠”和幸福的“福”是谐音;“寿”则配以“寿星”或寿桃图案。
核雕“八福捧寿”揭示了传统文化的深刻性,演化了“五福捧寿”的精髓,加以增幅、加工、提炼,深化了主题内容。在原有“五福”的基础上“福、寿、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上,添入了“仁、智、勇”三福,进一步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福”是指幸福、福气。民间凡和福相关的都是吉利的好事,如贺长寿者为“福如东海”,赞有福气者长相为“福相”、夸常胜将军为“福将”等等。直至现代,人们在过春节时,不少人家门上张贴“福”字,以示节庆。“寿”是人们对长寿的期盼。我国汉代就有寿星祠,风俗拜寿星为神仙,将寿星画成老人模样,白须,持着手杖,额头隆起。“寿”的观念,集中体现了汉民族的生命观。“康宁”不仅表达了人们追寻健康、安宁的生活,也包含了人的心灵的安宁,更是对和谐的大同世界的憧憬。“攸好德”指你所喜爱的便是道德与德行,即夸人有德行便是有福气,也提出了为人善良、宽厚的处事准则。“考终命”是指无疾而终,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这也是一种人生观境界的向往。“仁”是儒家说教的经典。“仁”位于儒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五个道德范畴之首,它的核心是“爱人”,涵盖了仁爱、仁慈、仁道、仁厚及仁政,是人性与人道的至高境界,“智”通常也被写作“知”。理解为“认知”。同时,是追求知识,增长聪明、智慧,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尊重。“勇”不是一味地好斗。孔子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没有是非观念的所谓“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勇,《左传..哀公十六年》记载“率义之为勇”,大意是遵循道义的叫做勇敢。符合道义的勇才是中华民族历来推崇的传统美德。如“见义勇为”者。历史上抗击外寇的岳飞、戚继光等勇将都是“勇”者的典范。这些民族勇将之福,则是民族之福。
八只蝙蝠围绕寿星,娓娓叙述八福的故事。八福捧寿星,寿星是中心,突出了“寿”至高无上的地位,蕴含了人类对生命的敬畏和对长寿的崇仰。八福捧寿的手串又如众星拱月,生动有趣,别开生面,让人耳目一新。
中西方文化对“八福”的诠释,在根本上都是对人生世界观和价值取向昂扬向上的追崇。西方宗教的“八福”是抽象的,神化的,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八福”是具体的,是由蝙蝠图案解读内涵的。尤其是“寿星”的出神入化。两者是神灵和心灵的交融,天上和人间的交汇。
二、“八福捧寿”的艺术性
艺术是对社会生活进行形象的概括而创作的作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造型、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既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又形状独特而美观的作品。核雕,就是其中独创的一个艺术门类,这个门类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一朵艺术奇葩。
核雕“八福捧寿”的艺术创作:灵巧与通俗相结合,表象与内涵相融通。八只蝙蝠,形态虽相同,但各有含义,而八种含义均由一个“福”所涵盖,充满灵性。在对蝙蝠的雕琢上,追求一个形态的“同”。八只蝙蝠犹如影印复制,将“印”术演化为“刻”功,一“蝠”复一“蝠”,“蝠”中隐“福”,“蝠”化为“福”而演绎为“八福”,内涵深刻,精妙绝伦。
“寿”星,是核雕“八福捧寿”中的核心,是主体。“捧寿”,一个“捧”字,显示了数千年来百姓对“寿”的无限崇敬和顶礼膜拜。八蝠将寿星团团相拥,犹如八掌捧寿星,敬仰而崇拜;又如天兵护天神,忠诚而执着。寿星的造型,儒雅、慈祥;寿星的表情,和蔼。仁厚。其睿目亲切温和,银髯丝丝飘逸,面带微笑,额头隆起,举止典雅,洪福齐天,令人叹为观止。
三、“八福捧寿”的主题深刻地演绎了中华传统文化
“八福捧寿”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积极向上追寻幸福、安康的思想理念。这一理念是千百年来至深地扎根于百姓心目中的期盼的生活场景,也是人们永恒追求的理想,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诉求和美好愿景。
自古以来,不管贫富还是官民,人们对“福”的追寻和对“寿”的仰慕始终是贯穿于历史,及至古时的皇帝、天子也不例外。秦始皇为求长寿,令徐福帯五百童男童女去海上求取长生不老药;在《史记.武帝本记》中,几乎一半的篇幅都在讲汉武帝刘彻终其一生,宠信方士,劳师动众追求仙药的故事;唐太宗因为登基前有过星象征兆而拿陨石炼丹;嘉靖帝热衷丹药方术竟到了痴迷的程度。可见,即使皇帝也在追求“幸福”和长寿,只不过,他们追求的幸福是如何保住皇位,他们所追求的长寿是为了能够永久地掌控一切,以永远沉醉于山呼海啸的“万岁、万岁、万万岁”中。
在民间,长久以来传播的长寿秘诀五花八门,当今各式各样保健品良莠参差,皆因一个“寿”字,引出了扑朔迷离的求寿方法和商业行为。
追寻幸福和向往长寿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人类的天性。从远古到现今无不例外。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环,核雕“八福捧寿”将这一理念经过精湛的艺术加工,深化了其内涵,无论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作者介绍:
钟勤峰,男,苏州市吴中区香山街道舟山村人,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核雕代表性传承人父亲钟火元,在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工艺美术展会中多次荣获金银铜奖。
参考文献:
【1】《圣经的故事》作者:(美)房龙张谡译中华书局2013-1-1
【2】《中国文化小百科全书》中国物资出版社主编:丁巍付元清1999-2
【3】《史记》作者:司马迁哈尔滨出版社2017-5-1
【4】《春秋左传》作者:孔子左丘明西苑出版社责任编辑:王秋月
译注:贾太宏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