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议发绣的社会艺术价值及传承

[日期:2020-07-1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发绣是苏绣的一个分支,因使用材料的特殊性而成为一个独特的绣种。发绣是一种地方特色工艺品,对艺术品的欣赏更能提升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了解,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绣是一门传统工艺,发绣的传承是为了发绣作品的产生和传世,尤为重要的是制作技法的理解与师徒受授的经验传承过程。

  【关键词】发绣定位价值传承

  发绣,以少女秀发为线、银针代笔,匠心成画,古朴典雅,为世人叫绝,为盐城东台市的特色艺术品。相传从唐朝至今,历史久远。留世作品较少。“肌肤毛发,受之父母,不敢损伤”,中国古人视发如命,女子以青丝相赠,情人以示忠贞,夫妻成婚需行隆重结发之礼,虔诚的佛教信女剪下秀发(俗称落发)在丝绢上绣成观音、如来等佛像,朝夕焚香膜拜,以示虔诚,寄托信仰。清光绪年间,盐署幕僚宣瘦梅在《夜雨秋灯录》中曾对东台北郊晾网寺的发绣《观音像》作过祥实的描述,尽管清朝晚期至民间年间,发绣艺术逐渐衰落几近湮灭,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经逐步发展,东台发绣艺人坚韧传承,使东台成为当今世界唯一批量生产发绣的基地,发绣的技艺也在不断发扬光大。

  一、发绣的艺术定位

  发绣是江苏“苏绣”的一个分支,但因所用材料的特殊性,她不是丝线绣成,故她又是一个独特的绣种,发绣是以人的头发绣制传递了生命信息、人文信息乃至政治信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一种生命符号艺术。头发经久不朽,具有不腐烂、不退色、立体感强、形象逼真等特点。发绣的画面都力求古朴典雅、苍润秀丽,突出体现了发绣艺术的永恒性,发绣以少女的头发为载体,倾注了很多的情感因素,人文背景和个性特征,集中体现了发绣的艺术内涵,而定向制作的名人绣、胎毛绣、夫妻结发绣等,凝聚了特色发绣人文信息,包括健康信息、情感信息等以及以名人名画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更加凸现各种流派作品的艺术特色,增加了其感染力,再现了作品的精神面貌,使之发绣作品有较高的艺术定位。

  1.发绣的社会价值

  发绣是一种地方特色工艺品,而高档的绣作品更是一种艺术品,发绣有其独特的观赏性,要让发绣使人有赏心悦目的美感,就必须努力的提升发绣的艺术氛围,努力增加其使有美感的工艺效果,更要配以与画面相匹备的制作技法和针法技巧。一件发绣工艺品本来缺少实用性,但消费者购物是有其目的性的,可以作为婚庆、生日的礼物,表示亲友们之间关爱和尊敬的心情,可以作为单位和家庭壁挂及摆件,想到调节客厅环境气氛和美化装饰效果的作用,发绣作为订制的礼品,可为单位开张及业务往来、联谊情感增加互动等方面想到独特的作用,而高档发绣作为艺术品可使参观者或友人聚会时、及茶余饭后增加人们生活的质量,对艺术品的欣赏更能提升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了解,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进一步对发绣这传统的非遗工艺而研究和探索,发挥她的社会价值。

  三、发绣的传承内涵

  发绣是一门传统工艺,基本上发绣的制作技术是以师徒相授完成技术传承。发绣是画绣结合的作品,画得精、再绣得好,才能有好的作品制出。由于绣制者的文化水平、生活环境,从师的接触关系以及对技艺的接受能力都各不相同,故发绣艺人的制作水平也参差不齐,虽然师傅认真的教、艺徒努力的学,但还是技艺相差有别,又因发绣系民间技术的传承,专业的理论学习机会较少,大多数师傅也是绣得好,但理论上缺少表达能力要能达到必须神会全凭各自的悟性。不否认人们学习发绣技艺的辛勤和努力,但全面掌握发绣技艺还得靠长期的日积月累。

  发绣的制作,涉及样稿的设计,构图的比例,色彩的搭配和制绣的针法,绣成的装裱等诸多因素,全面而熟练的掌握发绣技术实属不易,即使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师傅说是技术全面,但也是技术各有千秋,技艺上十全十美的大师太少,可谓凤毛麟角。

  发绣的制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技艺,要先一笔笔的描绘出精致的样稿,要一针一针的绣出完美作品这是一个基础扎实的制作过程,来不得半点浮燥、来不得一点夸夸其谈,急功近利。一件精细的发绣体现了一种高水平的组合,情感上的灵性,表达手法上的风格,都是在教和学中要注意的特点,在技艺传承上对有特色、有寓意、有思想性的作品要从作品的创意、风格上去理解,要对作品的构思、色彩、笔法上去研究,对需绣制的作品要根据样稿的需求而设计所需用的针法和色彩。各种不同色彩的人发要尽量与画风吻合,对不同画面中需认真研究,尽量做到心中有数,充分发挥人发的材质特点,在绣制块面中的细匀和线条重彩绣制中的劲有力相结合。用简单的、通俗的刺绣技艺和手法表达作品深层次的构思和思想性情。用发绣制作中的针法相互配合和人发色彩的巧妙运用,来努力表现创作者的思路画意。

  发绣的传承过程中,对发绣中画绣结合的手法要充分理解。要解析出实和虚的关系,要了解轻与重、远和近的特点;要通盘考虑各种不同针法在绣制中的变化转换。要学习和研究成功的名人名名作经验。吸取他人创作精华,为自己的作品制作中仿效和借鉴,要考虑绣制过程中针法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绣制的过程中要注意作品表达的中心和重点,从浅至深、从易到难,先画后线、循序渐进的绣制。整个大的绣面初略完成后,再注重效果的刻画,直至作品重点与特色风格与样稿完全吻合,达到传神为止。工艺品和艺术品没有特定的界限,主要是作品的思想性、情趣性和制作特色,这全凭作者的制作水平和工作态度,事物的上下之间可交换实属自然规律。这也是发绣传承过程中教和学,师与徒都需理解和重点注意的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绣的传承是为了发绣作品的产生和传世,而尤为重要的是制作技法的理解与相传相授的经验传承的过程。

  作者简介:

  王桂宏,女,1970年3月生,江苏东台人,髙级工艺美术师,东台发绣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省级示范大师工作室——王琼发绣大师工作室骨干成员,东台市首届“十佳”绣娘。从事发绣刺绣三十余年,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博览会并获奖。发绣作品《姑苏繁华图》、《清明上河图》等获上海工艺博览会、江苏工艺美术博览会金银奖;2016年9月,参加中国第四届非遗博览会刺绣大赛获三等奖。

  何国芳,女,1983年生,高中毕业,学习发绣技艺十余年,参加王琼发绣大师工作室多幅发绣作品绣制,在师傅王桂宏的引导下,参绣的《维摩演教图》等幅作品在省级大赛中获奖,现为东台市王琼大师发绣工作室技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