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宋代真珠舍利宝幢,构思独特,造型优美,综合了木雕、描金、玉雕、穿珠以及金银细工等专业技术,是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通过我与母亲金云玲创作核雕版《真珠舍利宝幢》,从理论上系统归纳和总结雕刻过程中创新运用了核雕技艺中不常见的内雕技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核雕技艺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留下经验。
关键词:核雕、真珠舍利宝幢、内雕技艺、创作心得
一、核雕内雕技法的含义
内雕又称为阴刻、阴雕、反雕。与传统雕刻技艺表面构图相反,是从背面或内部中间构图。玉雕的内雕技法是指在一块玉料上雕刻里外两层到三层景物的一种雕刻技艺,其工艺比较复杂,玉雕界称之为“绝活”。之前由于工具条件所限和玉雕工艺尚不娴熟,内雕技艺一直空白,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玉雕艺人探索内雕技艺,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水晶内雕运用更为成熟,是近些年崭露头角的一门新兴工艺。雕刻过程是从晶体的背面反向雕琢而成,就好像内画鼻烟壶一样,全部制作过程都是反方向的,包括创作的思维。它完美运用了水晶透明的材质属性,从晶体的背后反手构图画稿,利用钻头由背部向内部进行雕刻,由浅至深雕刻出凹槽形成各种立体的造型,正面来欣赏。
核雕的内雕技艺并不常见,它有别于线刻、浮雕(薄意、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镂空雕(透雕)等传统在果核正面外面雕刻操作的技法;同时也和木雕、玉雕、水晶内雕技法有天壤之别。核雕的内雕技艺,是要在相对于其他材质更狭小的空间内创作,同时由于橄榄核内部有三瓣、四瓣等空囊,雕刻时要充分考虑核的厚度以及破核以后内部复杂的构造情况。核雕雕刻过程中只有去除,无法修饰遮掩,因此创作者要利用功底累积充分地发挥想象并进行艺术处理,做到因材施艺发挥物尽其长的功用,将预设作品造型与这些不确定的空间材质相谐和,达到意料之外的完美切合之美。
二、核雕《真珠舍利宝幢》的创作灵感
偶有一次我与母亲金云玲对苏州博物馆的参观,见到了苏博馆藏“两塔瑰宝”之一真珠舍利宝幢。这件宝幢为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制作,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通高122.6厘米,主体部分由楠木制成,自下而上共分为三个部分——须弥座、幢殿与塔刹。须弥座呈八方形,分三层:底座、须弥海及须弥山。须弥海山通体描金,海面四周升起八朵描金木雕祥云,手持各种法器的“四大天王”站立在云端之上,阿娜多姿的“四天女”站在他们边上。须弥海浪中托起一根海涌柱,上面为须弥山,山上面分别站立着“八大护法天神”。护法天神中间,即为宝幢的主体部分——佛宫,佛宫中心为碧地金书八角型经幢。华盖上方即为塔刹,以银丝编织而成的八条空心小龙为脊。塔刹顶部有一颗大水晶球,四周饰有银丝火焰光环。之所以能成为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重要原因就是它集中展现了苏州工艺美术在五代、北宋时期的最高水准,可以说是苏州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心血象征。我们不禁为这件巧夺天工、精美绝世的古代工艺精品啧啧称奇,并决定用自己擅长的核雕技艺来创作它。
这款核雕版的“真珠舍利宝幢”用什么雕刻技法来表现呢?这个问题久久的萦绕在我俩的脑海中:浮雕技艺,层次不够丰富,难免平面单调;拼接技艺,整体性缺失……正当我和母亲在为哪一种雕刻表现技艺最贴切与恰当而争论犯难时,突然想到了在真珠舍利宝幢旁看到与其一同展览的有一个绘有四大天王的北宋木函。1978年在苏州瑞光寺塔第三层天宫发现时,真珠舍利宝幢就安置在这只木函之中。它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塑造这件作品的灵感,即将真珠舍利宝幢雕刻于一枚橄榄整核内部,尽最大可能保留橄榄核外部的原皮,以此来表现真珠舍利宝幢原是置于木函内的本意。运用舟山核雕技法中不常见的内雕技法来阐述表达,最为贴切。
三、内雕技法在核雕《真珠舍利宝幢》中的运用
要将这件高122.6厘米、有17尊檀香木雕神像的宝幢,容纳进高不过5厘米直径2.1厘米的橄榄核内是一个挑战。在一枚独核上尽可能破口小的前提下,在橄榄核的内部高度复原这件国宝,首先要在纸上与画出核等比例的样稿,进行必须的浓缩与取舍。接下来挑选出一颗周正饱满长度稍长的陈年乌橄榄,经过认真、细致的“读”核,选用无筋线的“大面”开始画出底稿。然后分部位开始雕刻创作,先用刻刀将须弥座、幢殿与塔刹三个部分的雏形粗坯大致刻出来。再更换更小的刻刀,由下而上深入雕刻底座、须弥海、须弥山,幢殿的殿柱、佛龛、华盖等,雕刻出更细微的部分。特别是两边接近破口的地方,尽可能的借助刻刀、钻头深挖,将宝幢的角度做得更广、透视效果做得更佳一点。将破核而出的内部空囊和宝幢整体造型完美契合,营造出玲珑通透、巧夺天工的效果。这个雕刻过程十分漫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
接下来重点刻画宝幢上的人物,根据透视原理雕刻了须弥海上的三位天王天女、须弥山上四位护法天神。这些微如米粒的人物,造型不同,个性独具,在狭小的空间里用最小号的刻刀按比例定位、打坯、修光,特别是最两侧的两位护法已经朝向两侧的核壁,处理难度极大,这个环节中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定不能急躁,要调整心态,静下心来全心创作。在进行塔刹上流苏银链这样的细节部位的雕刻时,需要格外小心,以免漏掉任何一个小细节或者手抖刻错造成作品的不完美。特别是人物开脸、五官刻画的时候,需要一定的定力,要屏着一口气流畅地把它做完。这样天王的威严神态、天女的婀娜多姿、护法的嗔怒神情、佛祖的静穆庄严,才能被雕刻的出神入化。更为巧妙的是,在这件作品的背面用灯光一照,亮光从核的空囊射出,真珠舍利宝幢熠熠生辉,以更立体更生动更完美的姿态展现出来。这件核雕宝幢作品展现了古代和当今苏州工艺美术的繁荣和精美,不论北宋还是如今,吴地人超高的审美水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核雕的内雕技艺有着广泛用途与表现空间,熟练掌握这一雕刻技艺,多从传统东方艺术中摄取素养,创作出更多韵味别致、意境悠远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朱恪勤.苏州博物馆藏真珠舍利宝幢[J].中国博物馆通讯,2014(3).
[2]叶志明.吴中绝技·中国核雕[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6).
作者简介:顾静丽,生于1985年,现为工艺美术师,高级核雕技能师,第六届苏州民间工艺家,东吴匠师新秀,江苏首批乡土人才“三带”新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核雕专委会委员。2007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后,跟随父母顾金芳金云玲专业从事核雕技艺,核雕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各类展览中多次荣获金银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