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苏州手工刺绣是中国民族传统的手工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出现了无数的手工艺人和工艺大师,这些艺人对传统刺绣文化的传承,有着巨大的贡献。一幅刺绣艺术品的成本主要是人工,而现如今受到工业产业和外来绣的双重冲击,面临着后续无人传承的尴尬局面,归根结底还是做刺绣收入太低。
关键词:苏州刺绣就业传承朝鲜绣
一、刺绣的现状
刺绣又被称之为“女红”,是指妇女从事纺织、缝纫、刺绣等活动。最在2000多年前开始就有了这么一门技艺,在苏州农村有着“家家有绣绷,户户有绣娘”这么一说,可见当年从事刺绣这一行当的人员有多少了。而现在还在坚持的绣娘已然不多,主要是年轻一辈的人根本不愿意再做这行,主要是现在其他就业机会多了,收入还比做刺绣稳定且可观。
早在几十年前,苏州农村的家庭妇女农闲时做些刺绣来贴补家用,那时人均收入低,刺绣作为副业来贴补家用,手艺好的人家一年的收入也是较为可观的。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就业的机会增多,收入越来越高。加之城镇化,农民被征地、拆迁,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慢慢的开始看不上这点手艺挣的辛苦钱了。真正在认真刺绣的绣娘收入确实不高,看似发展很好的刺绣业,但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则,不管哪个行业都是这种情况,也是需要一部分去经营,把刺绣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样也就能带动就业。
二、工业产业就业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使传统手工艺所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受到了极大的动摇。加之苏州乡村开始城市化,土地被征,房屋被拆,手上有了更多的闲钱。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逐渐转移。这些产业的迅速发展,年轻人就业的可选项越来越多,大量的工厂在招人。只要稍有文化一点的都愿意到工厂去上班,因为工厂上班收入稳定,有时还能忙里偷闲一会,如果办公室人员就更轻松了,而做刺绣是要一针一线不停的绣才能出成果。而且现在的绣花不是像早期那么简单,依样画葫芦了,要有一定的绘画知识,才能绣出真正的精品绣,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学习这门技艺,而且在老辈的传统观念中有一句这样的话“没出息的人才做生活(指刺绣)”。年轻点的会做刺绣的也在学习其他新技能,来提高自己其他就业机会。
在我认识很多现在50岁左右的绣娘前辈中,有很多人征地拆迁后都去工厂上班,这样就从农民变成了工人,厂里给交社保,女工人50岁就可以办理退休,能拿养老金。而在家或绣庄里做刺绣是不交社保的,哪怕做清洁工也不愿意再做刺绣了,我问她们为什么,她说一个是眼睛受不了,再一个就是收入稳定轻松。其实刺绣是一门高技术的工种,而这种技术换来的不是高收入,与那些工业产业里的技术工人的工资收入不在一个档次上,而是跟一名普通不需要任何技术工人的工资收入差不多。就连一辈子都在做刺绣的绣娘也不再愿意去拿起针做刺绣了,更何况那些现在生活富足的年轻人,这也是没人学习和传承刺绣的主要原因。
三、朝绣的冲击
在大约十来年前,有许多的刺绣经营者把目光投向了朝鲜,开始把刺绣放到人工成本更低的朝鲜去做。一开始从朝鲜做回来的刺绣在品质上跟苏州本地绣还是有所差距的,但慢慢的随着她们技艺的提高,品质也是越来越好,甚至有些还能超过苏州本地绣。这样就导致很多人开始去朝鲜、丹东等地开刺绣工场,以降低刺绣品的成本,这个也是导致近年来苏州本地刺绣从业者的工资上不去的主要原因。
朝绣的成本便宜,而对应的就是销售价格也会比较便宜,加之苏州刺绣在中低端市场上的产品缺失,给了朝绣发展和成长的巨大空间,这样也就导致苏州刺绣的中低档市场最后完全沦陷。朝鲜绣发展成长的这些年,也是苏州绣娘队伍大量萎缩的时间段,当年开疆破土的绣娘们早已步入五六十岁,已经眼力不济,创作能力下降;中青年一代又因生活富足安逸、刺绣学艺艰辛漫长、就业选择方向多,而大都另谋出路。朝绣的逐步壮大,虽然依托苏州刺绣,但已经辐射全国,尤其是随着低中高档产品品质的不断提升,朝绣对苏州刺绣全国市场份额的挤占也不容小觑,对现有绣娘收入的冲击也是非常巨大。
四、困境中的反思
传统手工艺的衰落是现代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如何才能走出这样的困境是需要我们所有刺绣从业者去反思。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推陈出新,加大培养后继人才的力量,提高这些手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在政策层面也应该针对外来绣出台相应的监管制度,让外来绣和苏绣能区分开来。保护好苏绣特有的技艺,还有一份更重要的责任值得我们去坚守,让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不断在苏州这块宝地开花结果。
结语:
苏州刺绣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性,同时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在江南百姓的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她既是一种江南女红艺术,又是普遍的家庭手工业。在整个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文化艺术的载体和历史的重要见证者。社会各界需要对她的传承问题重视起来,而我们这一代刺绣艺人如何能在面对新时代、新机遇、大挑战下生存下去,如何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手艺传承下去,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
作者简介:
马育敏,女,生于1972年8月,苏州人,大专文化,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姑苏高技能重点人才,绣艺精湛。其代表作品有:苗家女、圣母子、呵护、等,先后获得国家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银、铜等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