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核雕“虚实相生”之意境美

[日期:2020-07-2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核雕是微中见宏的特殊工艺,师法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创作者通过对丰富多彩的生动自然情景把握,经过艺术加工与提炼,将人文的意象和思想“从虚到实”融入到作品中,使情境互渗交融。观赏者则反向“由实到虚”通过先观赏后联想幻化,共鸣出活泼玲珑、神韵结合的“意境”,感受艺术魅力,获取美的享受。现从我创作的核雕作品浅析虚实间的关系,以及对雕刻过程中如何体现意境美进行探讨。

  关键词:虚实相生核雕创作意境美

  中国核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明代文学家魏学洢的《核舟记》记述了明代天启年间王叔远在桃核上雕刻出《东坡游赤壁》。2008年苏州核雕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吴中区的舟山村是核雕发源地和传承地。苏工核雕技艺源远流长,制作工艺在几代人的传承中不断的改良和创新,将线刻、浮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为一体,形成了精巧、细腻、儒雅、光洁、圆润、灵秀的苏派艺术风格。作为舟山核雕家族传承中的一员,应继承好苏州核雕传统的优秀技艺,并结合时代变化,从多层面创新核雕技艺,创作出更多题材新颖、造型优美、做工精致的作品。核雕创作过程的顺序为:选料—画稿—雕琢—修光,这亦是一个将景情融合创造意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怎样融进融好“虚实相生”,结合本人的创作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虚实相生”意境的概念

  “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全局有法,境分虚实”,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虚实的结合。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作“实境”,较虚的部分称作“虚境”。实境是指直接能感观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延伸出的审美想像空间,它既是原有雕刻画面在联想中的延展与扩大,又是伴随着想象联想而产生的情、神、意的体会和感悟,即“不尽之意”,所以意境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

  实境是虚境的根基,虚境则是实境的升华。虚境反射出实境创作的意向与目的,体现出整个意境的审美效果和艺术品位,在意境中处于灵魂与统帅地位。因此核雕创作意境前,必须找准好的题材,虚境也不能凭空而生,必须要从实境具体描绘入手,再完美的虚境都要通过实境来体现。虚境与实境看似是两个独立的部分,但是在艺术创作表现时,几乎要全落到实境的设计上,即对实体画面的刻画与塑造。观赏者欣赏核雕的过程即是通过想象把客观物体转化为虚境空间,体会创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其所能达到的深度,决定着核雕所具有的艺术欣赏价值,也间接说明了该核雕作品意境营造成功与否。

  二、核雕中的虚境与实境的关系

  核雕是一种微中见宏的特殊工艺,师法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通过把握自然中丰富多彩的生动情景,经过艺术加工与提炼,将人文的意象思想从虚到实融入到作品中,使情境交融。观赏者则反向“由实到虚”通过先观赏后联想幻化,共鸣出活泼玲珑、神韵结合的“意境”,使其和作者产生共鸣感受艺术的魅力,获取美的享受。这就是核雕意境的塑造过程,而这种过程需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来实现完成,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意蕴的雕刻作品。

  核雕创作虚境和实境相辅相成,互相衬托。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加工。核雕没了空虚的存在,就缺失了生命的气息,在被欣赏的过程中,只有使观赏者主客体之间实现虚实合一,才能充分体现核雕所蕴含着灵动的、活跃的生机,才能给观赏者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创作者应在设想好的虚境指导下对生活物象进行选择、提炼和加工,既求形似,又求神似。“由实入虚,由虚代实”的转换,能反映出创作者对生活认识的深广程度和天资悟性。这就是核雕创作中“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原理。

  三、核雕创作中“虚实相生”意境的体现

  核雕的创作过程大致顺序为:选料—画稿—雕琢—修光,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好“虚实”分寸,将景与情逐渐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核雕美的意境。

  1、选料中的虚实构思。选料是一个触境的过程,每一颗核的大小、形状、颜色、肉质、厚度等都独一无二,这就是未经人工雕琢的“实境”。创作者通过这“实境”发现其中的美点,在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心灵加工,对景物进行取舍而组织成一幅新的图画,同时应对花点、异形之弊和俏色、精华之处进行整体考虑,尽量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核料最美最好的部分,将其瑕疵掩盖或消减于自然的布局中。这是“以虚入实”的前提,要从不同角度、方向反复进行审视才能发现美点,并以这个中心来构思布局。

  2、画稿中的虚实运用。画稿是选料的延伸,通过选料内心勾勒出一幅朦胧的雏形,大致确定如人物、动物、典故等表现主题。画稿则将朦胧未现的心画用画笔描绘在核料上,让“虚”成“实”,这是核雕作品创作的关键,即是生“意”的过程。一件有意境作品画稿的完成也不能轻而易举,必需多次的设计修正、反复推敲,使该作品的意境优点能完全体现出来。

  3、雕琢中的虚实拿捏。雕琢是核雕制作的实质性阶段,通过勾、凿、雕、刮、磨、钻等技艺使核雕逐步变成的立体雕塑形态。核雕艺术是个减法工程,只能去料,不能填料,所以必须慎之又慎。借助核的造型、肌理及色泽等,运用最适宜表现实境的雕刻技法与巧妙创作相结合,尤其要强调强、弱、主、次、虚、实结合,产生动与静、强与弱、疏与密、虚与实的对比,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可唤起观赏者的情感共鸣。

  4.修光中的虚实升华。在核雕工艺中有精修、打磨等多个步骤,是使作品增添神采的过程。在前面雕琢的基础上对人物的眼睛、须眉、表情、手指等最能传达神韵的部位再的刻划。通过对核雕精髓部分的打磨,有形的具象和无形的想象结合起来,将所象征的意义融入其中,更加真实地展示丰富及深刻的内涵,创造出强烈的空间美、色泽美、形态美及形式美,体现出物境、情境及意境。为欣赏者传达了创作者的思想超越与内心感悟。

  四.核雕“虚实相生”意境之美作品赏析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强,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巨变历程。同年我创作了核雕作品《荔枝熟了》,这件作品采用的是一个饱满圆润却有一处白点瑕疵的大橄榄核。底部雕刻的是编织成的竹篮,上面是根据荔枝穗结成丛的形态,以圆雕、镂雕、透雕的技法,雕琢出浑厚丰满、温润凝重的累累硕果造型。荔枝果实上的纹理,虽刻画不深但逼真自然,微凸的颗粒充满活力。那一个白点瑕疵则雕刻成了整件作品的一个亮点——荔枝破壳露出的晶莹果肉。通过这些直观的实境刻画与塑造,诱发和延伸出作品蕴含的意境:荔枝是广东的特产,广东荔枝品种最多,栽培面积最多。荔枝熟了,深刻内涵着深圳与广东这片前沿热土结出的丰硕成就,也象征改革开放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核雕作品《同心协力万事成》是我在2019年国庆节观看建国70周年大阅兵后有感而发的创作。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风雨七十载,共铸同心路”,我摒弃了五星红旗、天安门广场这样大家熟知的大场景的景与物做为素材,而是从微小平凡的“蚂蚁搬家”这个实境进行立意提炼,运用娴熟的核雕技艺雕刻出一只只细小如笔尖的蚂蚁,并对它们的眼、足、须、钳等都进行了精细的刻画,它们共同扛着一根粗大的木棍,协力向家的方向前行。主体旁边变废为宝利用开裂了的废核,破核巧雕了两组三三两两的蚂蚁搬树叶的造型,使“实境”的画面更丰满耐看。观赏者欣赏我这组作品时,即能够感受到我所要营造的意境:我们每个人都是新中国的建设者的一份子,正如这些默默无闻的“蚂蚁”,珍惜每分每秒,踏实工作,认真学习,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中华之伟大复兴这一共同的目标做出微薄的贡献。

  让一件核雕作品能传神、有虚实意境,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说每颗核都有其本身之意,本身之境,只有我们创作者根据自己长期的艺术实践,将自己心中积攒起的意与境与核本身的景与境相谐和,运用艺术技巧将这种结合变成具体的可以供人欣赏领略的意境美形象,展示出中国文化的精髓与自信。

  参考文献:

  [1]赵晶涛.虚实相生——浅谈意境的一个美学特征[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

  [2]叶志明.吴中绝技·中国核雕[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6).

  作者简介:顾静丽,生于1985年,现为工艺美术师,高级核雕技能师,第六届苏州民间工艺家,东吴匠师新秀,江苏首批乡土人才“三带”新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核雕专委会委员。2007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后,跟随父母顾金芳金云玲专业从事核雕技艺,核雕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各类展览中多次荣获金银铜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