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旗袍裁剪与现代女性的运用

[日期:2019-07-1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旗袍作为近百年来服装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深受大家的喜爱。正是因为她既保留了我们的民族性又符合了时代要求,这种满汉、中西方服饰文化的融合成就了旗袍。不过在西方服饰文化思想和工业化生产的双重冲击下,传统服装的轮廓造型和工艺手法难以传承和灵活应用的现状。本文旨在深刻思考旗袍内在的精华和价值,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努力挖掘二维裁剪旗袍的要领和运用,希望在继承传统旗袍工艺上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关键词:旗袍、平面与立体、传承创新

  一、平面服装的起源和特点

  从几千年的服饰演变来看,中国的服饰一直以宽袍大袖平面造型为主要服装样式。无论是封建社会时期的宽袍大袖到民国时期略显身材的修身旗袍都属于二维平面裁剪,也许这正是受中国传统思想发展而演变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但从开襟的分解可看出,虽然都是完整的一块布裁剪缝制而成,但合成后又非完全平面,这其中蕴含者古代制衣人的智慧。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也深深影响着服饰,其中要求服装的四平八稳其实就是要求服装的正直。用现代的理解就是要求面料经纬的使用规范。

  所谓的“经”和“纬”在织物范畴里指面料上纵横向的纱线,纵向为经,横为纬。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经纬复杂的含义,映射在服装上经纱垂直也就着为重要。在这一点上中西方制衣理论殊途同归,现代服装制版的“垂直理论”也要求经纱与衣身的中心线平行,衣片的经纱方向不正确的话,在穿着时会反映出扭转、松垂或者牵拉。

  所以平面裁剪的袍无论用什么形式都表现出的裁缝与面料之间的紧密互动,通过对面料的铺陈、折叠、归拔之中洞悉织物的特征根据面料协调各种不同解决思路之间的灵活组合运用,以对面料完整性最大程度地尊重,达到门襟遮蔽的效果又遵循了传统服饰的规制。这是一个堪称行为艺术的实践过程,其中不仅表现出中国工匠的智慧与技巧,更包含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技以载道”的至高境界。

  二、旗袍的基本演变

  我们现在所认知的旗袍非旗人之袍,而是由清末满汉、中西多个民族服饰的融合慢慢演变而来。清朝末年,满汉两个民族的服饰开始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民国初期有了长马甲的出现。20年代初期长马甲流行,此时的马甲长至脚面,穿在短袄之上,后来将马甲和短袄缝合在一起,这就是旗袍的雏形。

  20年代末随着“曲线化运动”的崛起,女性开始接受人体曲线美的观念,旗袍渐渐有了略微的收腰,下摆也逐步变窄。随后经过旗袍辉煌时期的30年代,其造型也从"A"——"H"——"X"演变得越来越有曲线感。到四十年代开始受西方服饰影响,有了直接塑造线条的省道和绱袖。

  三、二维平面裁剪旗袍的特点

  二维平面裁剪旗袍也就是传统平肩连袖结构,其优点是方便两臂活动,不会因抬高手臂而提拽腋下的衣襟,可时刻保持穿着者仪容整齐,是最得体、最恰当的服装形式。审美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崇尚温润自然,服装形态舒长飘逸,与西方服饰表现身体曲线的特点截然不同。平肩连袖的服装在视觉方面削弱了肩部的棱角,使穿着者的身体线条更加含蓄流畅,令服装的外在气质与人的内在精神境界相得益彰。平面肩袖结构的服装充分满足了抬臂时的活动松量,但当手臂下垂时肩点支撑受力,腋下必然会出现衣绺,中国传统审美的观点将其视为自然天成,而非缺陷。伴随人的肢体活动,各种不同面料出现的衣褶纹路亦变幻有致,平添了服装自身的韵律感,成为中国传统服饰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代绘画和雕塑作品都相当重视衣纹的艺术表现,演绎出著名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在礼仪与审美之后,平肩连袖的中式服装结构还具有技术和功能上的合理性,具体表现为:1、平肩连袖结构不限制肩臂活动,最大幅度可满足360°手臂活动量;2、二维平面连肩连袖的形式能够减少裁剪,降低损耗,最大限度地利用面料;3、平肩连袖结构具有良好的普适性,无需差别处理不同的肩宽和肩形;4、中式平面裁剪的服装非常方便折叠存放,有效节省收纳空间。林语堂先生赞曰:将一切重量载于肩上令衣服自然下垂的中服是惟一合理的人类服装。

  四、现代女性人体体型变化及审美

  每一个时期的服饰演变与时下的政治、人文等密不可分。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女装从廓形上也逐渐改变,1927年以前,中国女子基本都束胸,使得胸部平坦,20年代末开始的“巨乳运用”“曲线化运动”使得新潮女性放弃束胸开始使用西方化的内衣,身体的线条感越发明显。中国女性从“三从四德”到独立自信,活出了女性最美的样子,这个改变在通过大量古服装的测量和现代量体数据分析对比可看出:

  胸腰差的差值:从过去的10公分以内的差值到现在的16+公分;

  前后腰节长差值:从0-1.5厘米变成3-4厘米甚至更多;

  前胸后背宽差值:从负2-3厘米变为0-2厘米。

  综合以上数据就能看出近几十年女性的体型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那么如果完全采用以前的平面二维裁剪穿着在现代女性的身上,就会有多处不合适也不符合当下的审美。

  五、二维裁剪的传承与创新

  当现代女性体型和审美都发生变化后,过去的平面裁剪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下,需要在工艺上裁剪上分别进行优化,如果不采用西方服装中的省道,平面裁剪的旗袍是不是就无法做到合体效果。其实即使是平面裁剪的旗袍,按规范讲它也并不是真的很平面,有一定的凹凸感,略微的曲线。如果将传统工艺和西式立体裁剪原理相融合,曲线更完美,而且不失平面连肩连袖袍的韵味。利用西式立体裁剪的原理,合理分配前后差值比例,使得衣身更为平衡,尤其是胸腰差越大,前上平线和乳量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等重要的是制作过程中需要不断运用的“归拔”工艺。

  首先来说一下什么叫归拔?归拔是对织物通过一定的温度、湿度、压力等的拉伸、收缩变形处理,归就是归拢,收缩,拔就是拔开,拉伸,推就是推移,归拔结合推移相辅相成。

  平裁旗袍要达到适体无省修身效果,不是某个步骤归拔一下就能达到效果的,它不像西式裁剪省道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推归拔贯穿于整个旗袍制作始终,从裁剪前的熨烫预缩,裁剪,缝合,试衣到完成整烫都要归拔,还根据面料属性不同,熨烫温度,湿度,时间,压力等也不同。因为它不像西式改良旗袍裁剪时就设置出胸省和腰省以达到合体,平裁旗袍要合体,需要在裁剪时就进行必要的推归拔,平裁旗袍衣身只前后侧缝两条线,这两条线尤其是胸腰臀部分曲线是塑造体型的关键部分,推归拔侧重这个部分进行。要达到合体效果不是仅靠某个步骤熨烫推归拔就能达到,还要结合合理地结构裁剪、缝制手法等,而且这种方法是对织物的热塑型,效果好坏还受织物性能,操作手法等因素影响,熟练的技术靠的是反复的训练和总结出来的。

  将传统工艺和现代裁剪原理相结合,二维裁剪完全可以做成出三维立体效果,既能保留传统服饰平面成型又能满足现代人对曲线的造型感。

  结语:研究、学习传统并不是让我们照搬古人的所有,而是让我们取之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当下、合理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

  作者简介:

  季月琴,女,1982年1月生,旗袍制作世家,毕业服装专业院校,祖籍:江苏泰州。南京市秦淮区非物资文化遗产《传统旗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南京市最美创业女性、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2018年、2019年南京博物馆服饰展受邀参展人。近年来带领团队一直致力于传统服饰技艺及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并成功复制近十项已经消失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并灵活运用。多项作品被省市级博物馆收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