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银器的起源与发展

[日期:2020-08-04]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日本银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全球领域享有一定声誉,而其家族式传承方式对我国银器制作和生产有着非常大的借鉴价值。本文首先分析了日本全手工银器的起源,对日本银器的代表作(银壶与茶具)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了日本银器家族式的传承方式与工艺特性、日本当代银器工艺与传统的区别,最后对工艺传承的重要性和可借鉴模式进行了总结,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日本银器;银壶;茶具

  1.日本全手工银器的起源

  日本全手工银器的加工和使用可以追溯到古坟时代,在16世纪初就出现了大规模开采银山,原材料供应更为便利,再加上新技术的推广,全手工银器生产和使用更为普遍。日本银器最初只是一部分贵族使用,直到江户时代才走进普通人家,并广泛用于装饰中,特别是因为金银工艺与刀剑、盔甲存在密切联系,所以很受人们的喜爱。日本专业的银匠并不多,在江户时期的主业是刀装具,而不是日用器皿。但是随着明治时期颁布的脱刀令,刀装业出现了下滑,日用器皿、首饰等成为银匠的主要生产品种。

  2.日本银器的代表作:银壶与茶具

  银壶和茶具是日本银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银器收藏和投资比较热门的两种,日本在银壶生产方面起源于江户时代,距今已经有数百年时间,不仅仅代表着悠久的历史,还包括精湛的工艺。银壶是日本饮酒待客的酒壶,主要特点为工艺精湛,线条流畅,颜色虽暗涩,但却给人另一番韵味,历史的沧桑美感完美表露。日本银器有着高端的技术水平,不容易生锈,一般磕碰也不会造成致命伤,所以值得收藏和投资。

  日本银器茶具统称为瓶,包括小茶壶、提梁壶、茶碗、茶叶罐等。用纯银茶具泡茶一方面可以将水中的细菌杀死,保证健康饮茶。另一方面纯银茶具也具有摔不碎,压不烂,无毒,无味的优良品质。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出自己喜欢的纯银茶具,而且杯体洁白无瑕,图案逼真,线条自然流畅,外观尽显高贵,代表着财富与地位。日本茶具集多种经典工艺于一身,且工艺繁复,品相保存完整,图案刻画灵动

  3.日本银器家族式的传承方式与工艺特性

  日本银器传承采用家族式的方式,比如早川银器家族就是其中的代表,早川家族的银器在1900年左右就出口欧洲众多国家,其精湛的工艺受到日本皇家的好评,被日本皇家指定为银器制作者,该家族制作的银器具有镜面处理精致,壶身线条流畅,槌目地纹疏密有致的特点。

  日本银器家族式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第一,财产、权利的转移与分配——家督继承制,也就是采用长子继承的办法,这样可以巩固家长的权力,避免家族内部的分裂,也扩大了家业规模,家督继承制能够确保银器技术一脉延伸,对家族企业自身传承有着非常大的意义,确保了手艺和财产的完整性。第二,竞争中挑选继承人——成人收养制,就是不存在生理意义上的长子,不拘泥于长幼和血缘的关系,奉行能力主义,采用收养或者联姻的方式,避免了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也避免了不肖子孙的次优选择。第三,对退休家长权利的约束,就是老一辈将财产和权利交给下一代,但是还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干涉产品生产和经营。银器属于手工艺产品,需要工匠多年的经验积累,而采用这一传承方式有利于规范银器产生模式。

  日本银器的主要工艺特征包括清丽典雅和华丽繁缛两个方面,而这也反映了日本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在日本比较繁荣的封建社会中,金银器处于兴盛状态,并且在前人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典雅秀美的风格,体现了自己的民族风格,造型比较玲珑奇巧、多姿多彩、新颖雅致,基本上以轻薄精巧而别具一格,在造型方面花样比较多。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银器制作趋向于华丽、浓艳,有着浓厚的宫廷气息,这也是长期积淀的产物,银器的雍容华贵、色彩斑斓,包括各种图案,都象征着高贵和权势,是整个宫廷装饰艺术的总体风格,整个银器显得工整华丽,工艺技巧上也追求细腻精工。

  4.日本当代银器工艺与传统的区别

  日本当代银器工艺主要是20世纪至今,这一时期的银器作品与传统相比存在很多区别,而创新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从器皿造型和纹样两个方面都受到了欧美文化的影响,因为这一时期的银器设计师都受到了西式教育,他们大多有旅美的经历,在复兴传统工艺美术时试图与传统银器艺术相断绝,这种观念就诞生了多元化的局面。另外一方面,日本当地银器生产出现了工业化规模,特别是新兴科技的引入,改变了以往传统手工的生产方式,在生产效率方面大大提高,但是在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方面明显不足,二者共同构成了日本银器制作的重要途径。

  5.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家族式传承方式是日本银器能够保持持续发展的关键,而这种银器传承方式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另外,日本银器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工艺特征,这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也是银器制作继承和创新的体现,表现了日本银器制作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参考文献:

  [1]召苏.幕末维新以来的日本银器(上)[J].艺术品,2014,09:66-77.

  [2]召苏.幕末维新以来的日本银器(下)[J].艺术品,2014,10:54-65.

  [3]杨祥.欧洲、日本、中国金属台上器设计风格的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3.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