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山水与西方风景的觉醒观

[日期:2020-08-0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西方自然审美形象中体现着意志下的情与自然保持着距离。面中国的自然审美心理则表现为人与自然的融合,进而达到情感精神的超脱。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山水以形媚道",即是要求山水画表现一种虚空的境界,它可以使艺术家在表现的大自然中得以超脱。

  【关键词】畅神山水画觉醒观

  在这里我们一起来探索东方(中国)山水画、西方风景画产生的原因,就可以对比研究出中西自然审美心理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进而预测到人类自然审美心理的发展趋势。因此,从东方(中国)山水画、西方风景画的产生角度来研究,中西审美心理的异同是有一定意义。

  一、中国山水画产生的第二次觉醒时代

  中国山水画第一次觉醒是在春秋战国时代,第二次觉醒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国山水画就产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杰出代表是宗炳、王微。他们虽然没有山水画流传下来,但从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两篇山水主题文章来看,那时的山水画已经形成独立的画种了。而且,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明确指出了山水画的审美价值在于“畅神”。王微在《叙画》中也强调:“望秋云,神飞场: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珪璋之琛,岂能髣髣之哉。”他指出了大自然可以触发艺术创造情感和多种复杂的情感可以在山水画中找到宣泄的对象。由此可见,宗炳和王微是借山水画来表现艺术家独立的艺术个性。并且,他们一生研究佛学、喜爱游名山,保持着人格的独立和人性的回归,所以,人性的觉醒反而促进了中国山水画的产生和后来的发展。

  但是,在宗炳、王微之前,这种倾向都没能充分体现出来。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艺术家沉醉在美妙的大自然之中。可见,山水画最能表现艺术家的艺术个性。所以,山水画的“畅神"说一语道破了这一人性觉醒的历史事实。而且,在医学、数学、天文学、农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也得到飞快的发展,不少画家理性总结艺术实践,不仅有宗炳、王微,还有顾恺之、谢赫、姚最等。特别是谢赫第一次总结出“六法”,提出了完整的绘画创造和欣赏批评的审美尺度。

  有人可能反问:为什么在中国第一次觉醒的春秋战国时代没能出现山水画呢?

  1.这要从绘画艺术形式美的审美心理的积淀角度加以思考:山水画的基本形式因素是笔、墨、意。在宗炳、王微之前一千年左右的绘画创造的过程中,特别是人物画的发展,丰富了笔墨的造型能力。虽然在“六法”中没能提出墨这一形式美的审美价值,但从战国、两汉的帛画、墓壁画来看,完全证明了这一结论。因此,这就为山水画的出现准备较为成熟的笔墨形式。

  2、再者,为什么山水画出现在人物画成熟之后呢?因为人物画的基本造型手段是以线造型,随图赋彩,造型手段比较简单。可是,山水画造型的用线大大超过了人物画造型的用线难度。而且,山水画在用墨上比人物画更难,所以,一直到五代的荆浩才明确提出山水画不仅强调用笔,而且强调用墨。

  3、春秋战国时代虽然是百家争鸣的第一次觉醒的时代。但是,大部分是哲学家谈绘画,并不是专业搞绘画的,所以,人性的第一次觉醒是在哲学、军事学、伦理学等方面表现出来。但是,魏晋南北朝时代却不一样,大多数画家本人又是理论家,如顾恺之、谢赫、宗炳、王微等。所以,山水画不可能出现在第一次觉醒的春秋战国时代,由此可见。

  二、西方风景画也产生在第二次觉醒的时代

  西方第一次觉醒是在古希腊时代,第二次觉醒是在文艺复兴时代。西方风景画就产生在文艺复兴时代。古希腊是西方第一次觉醒的时代的结论,可能有人产生怀疑。但是,我认为古希腊哲学中的唯物思想,是代表了当时进步的奴隶主民主派利益,他们对哲学、政治、伦理、科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地研究、探索,最早的古希腊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希腊人得到了人性第一次解放。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杰出人物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出现。于是,艺术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由此可知:古希腊是西方第一次觉醒时代。至于西方第二次觉醒当在文艺复兴时期是不会疑问的。这时文艺复兴是觉醒的第二次召唤,西方风景画也如中国山水画那样,产生在第二次觉醒的时代。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强调了画家不仅表现人体美,而且还要表现自然美。乔尔乔内的作品已经表现出人的肉体沐浴在阳光中,体现了对农村自然风光的热爱,但是,他的作品还没能发展为独立的风景画。到16世纪后半叶荷兰等国家的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布里尔、莫姆贝尔、萨维里三位风景画家,但他们还没能完全摆脱宗教题材。一直到17世纪,终于形成了荷兰画派,风景画第一次作为独立的画种出现了。荷兰画派的风景画真实地表现了自然美,其杰出风景画家是霍贝玛,他的《林荫道》典型的作品表现了这一画派的艺术风格。

  这里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虽然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都产生在第二次觉醒的时代。那么,中国的山水画产生在公元5世纪,西方的风景画却产生在公元15--17世纪,时差为一千多年。这种时间差的怪现象应如何理解呢?公元5世纪的西方正是中世纪早期,与宗炳、王微生活的时代相同,西方著名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也生活在这一时期。但中世纪是(从公元3世纪到13世纪,共约一千年)不可能产生西方的风景画的。因为,这是一个压抑人性的黑暗时代。当时画家的地位十分低下,当权人把绘画当作匠气十足的技艺。画家首先必须是一位手工艺匠。因此,绘画只能作为手艺的传统秘密地保存在技艺之中,并以口头的方式代代相传。所以,直到公元11世纪,西方还没有出现专门绘画美学著作。而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写于公元5世纪。谢赫的《古画品录》、姚最的《续画品》写于公元6世纪。而西方流传至今的第一本涉及到绘画美学的著作是在公元11世纪末到12世纪初出现的,这就是修道士特奧菲尔的《论各种技艺》。(这时正是中国北宋末期山水画成熟阶段,也是山水画美学思想发展的时期)。直到13世纪初期,才出现第一本造型艺术美学专著,这就是奥内库尔的《素描札记》。而到文艺复兴中期,才出现画家达.芬奇的《论绘画》。再从宏观上来看,中世纪的美学研究绝大部分是思辨性的,与具体的艺术创造和审美趣味严重脱节。(这时正是中国明朝初年,西方传教士将宗教绘画输入中国的时期,也是以戴进为首的浙派山水画派得势的时期)。那么,西方风景画为什么推迟到17世纪才成熟起来呢?从14-16世纪的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美学,不仅在意大利,而且在西班牙、法、英、德等国得到相当的发展。当时的人文主义美学,积极肯定人的无限创造力、人的尊严,集中精力研究人体美,特别是女性美,积极歌颂人性之爱的高尚和纯洁。达.芬奇从比例的角度研究人体美及其表现。总之,这一时代,不论从哲学、美学、心理学、还是伦理学等方面,人文主义者的注意力和兴趣都放在人的自身,而不是大自然,所以,在绘画作品中,大量表现的是人物中风景画。

  为什么风景画最早出现在荷兰而不是别的国家呢?

  意大利对风景画是瞧不起的,他们绘画的题材主要是人、田野、山石、树木、工场,其它是附属品。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风景应当是天资较差的画家作为消遣和补偿的对象……17世纪的荷兰之所以成为风景画的发源地,是因为荷兰的自然环境、民族审美意识、民族气质不同于西方其他国家。荷兰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独特的民族意识;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的觉醒;独特的民族气质;荷兰民族气质是安分、平静,没有高远的憧憬,只是面对现实,追求享受,安乐而知足,适应人生,怡然自得。颇具清净无为、小国寡民、安居乐业的气质。所以荷兰人能真实地表现大自然的美。

  三、中西绘画自然审美心理的异同

  通过以上中西山水画/风景画都产生在第二次觉醒的时代的分析,进而,我们可以悟出中西相同和不同的自然审美心理的发展。

  1、相同之处

  当社会审美情感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补偿的时候,往往会回归到大自然中去,在大自然中寻找安慰和共鸣。这样,自然审美情感就地发展。于是艺术家就产生了表现大自然美的情感动力,山水画、风景画就会产生。但这种艺术现象的出现是不平衡的。19世纪末期,俄国许多知识分子镑徨苦闷,所以,他们只能到大自然中寻求人生的乐趣,于是,所以列维坦为代表的俄国风景画派诞生了。同样,中国山水画的产生,就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代战乱、残杀、欺骗、悲惨,许多文人雅士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精神安慰,找不到人生出路,于是,绝意仕途,向往大自然,表现大自然。宗炳、王微是那一时代山水画家的代表,肯定还有许多没记入史册的画家。

  1.不同之处

  西方,是人支配自然,人在自然审美心理中表现为意志。东方,是人与自然融合,人在自然审美心理中表现为超脱。西方对自然美的感受不象中国人那样超脱,往往体现出理性和意志。例如:黑格尔,他在研究人与自然美的关系上,对自然美就没有充分感受。他虽然理解到大自然可以在表面上同人的心境共鸣。但是,西方对山、水、云、石缺乏中国人的悟性。他重视植物甚于重视岩石,重视植物,重视人类甚于重视动物。我们再看一下黑格尔是从什么角度来评价荷兰风景画派的。他认为荷兰风景画派作品内容好就好在表现了“市民精神和进取心,这种谨慎的清洁的繁荣生活,这种凭仗自己的活动而获得一切的快慰和傲慢,组成了荷兰画的画面内容。”而且,他又指出,这是荷兰“高尚的民族感”的表现。这就是说,“荷兰风景画表现出的自然审美心理是:荷兰的民族精神支配着大自然,才创造出荷兰风景画。而不是人与大自然的融合,更不是人在大自然中寻求超脱。再从荷兰风景画中也可以看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写实风格,色彩美妙而细腻,意志支配着情感,显得安祥、怡然,表现出的自然审美心理是实在,而不是超脱。”总之,西方自然审美形象中体现着意志下的情与自然保持着距离。面中国的自然审美心理则表现为人与自然的融合,进而达到情感精神的超脱。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山水以形媚道",即是要求山水画表现一种虚空的境界,它可以使艺术家在表现的大自然中得以超脱。所以宗炳又说:“神超理得”,从而“万趣独其神思”,情感和精神可以超脱到尘世之外,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超脱的结果使人性复归到“畅神”的最高境界中去。王微在《叙画》中也说:“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画家与宇宙融为一体,从而“明神降之”,于是在融合中得以超脱。这种融合和超脱是华夏民族世代自然审美心理的积淀中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而且从宏观和微观的自然审美心理角度来观照宇宙万物,这种超脱大大肯定了人性的复归。

  参考资料:

  [1]宗炳.《画山水序》第4页;

  [2]王微.《叙画》5-6页;

  [3]谢赫.《古画品录》第二品;

  [4]姚最.《续画品》第三品;

  [5]达芬奇.《论绘画》第一篇8-15页;

  [6]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216页。

  作者简介

  戴家卫,1965年出生,江苏扬州人,苏州金螳螂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建筑协会有成就感资深室内建筑师,CBDA中国软装陈设艺术节最具匠心设计人物,高级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师/高级绿色建筑工程师,国际建筑装饰室内设计协会理事。

回到顶部